首页 > 教育 > 正文

宁波下放职称评审权激发教师活力

改革片面强调资历、学历、论文和课题倾向,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

宁波下放职称评审权激发教师活力

今年,浙江省宁波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自主评审扩大了覆盖面,在效实中学、慈溪中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增加78所学校开展高级教师职称自主评审。

2018年,宁波在市直属学校启动中、初级教师职称评审权限全部下放到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改革过去片面强调资历、学历、论文和课题的倾向,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

“师德+实绩”——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师德+实绩”是宁波职称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宁波推进职称评审与岗位管理、竞聘上岗、聘期考核及绩效分配等人事改革的深度融合,建立分类评价、分级管理、学校自主评聘和政府宏观监督管理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

在试点一年的基础上,效实中学于去年开展了第二轮中高级教师职称自主评聘工作,该校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完善了职称评聘方案,量化评分标准。新方案将原先单列的论文评分表融入到业绩评分表中,进一步突出教好书育好人、坚守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导向,减轻论文在考评中的比重,重视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同时将评审程序更改为,先进行工作业绩打分,按分数进行综合排名后,以可聘人数与参评人数1∶2的比例进入面试说课环节,适当简化了量化考评程序,切实减轻了教师负担。

“学校对本校老师很了解,相比以往‘笔试+面试’的方式,学校自评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效实中学党委书记胡建军说,职称评审自主权下放到学校后,学校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具体落实到班主任工作、学科竞赛、校本选修课、学生满意度等维度上,评出来的人才也跟岗位联系更加紧密。

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宁波各试点学校都结合自身情况,因校制宜地设置评审条件,调动和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共性+个性”——

多把尺子衡量凸显科学性

“学校有一个职称考核系统,无论是中、初级职称评审,还是推选高级职称人选,都有具体指标。”宁波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数控专业教师梁耀今年参评高级讲师职称。他认为,自己平时参加专业比赛、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上公开课等都是加分项。

针对不同类型和学段的教师,需要“共性+个性”的多把尺子来衡量。为此,宁波分类型制定职称考评体系,建立各具特色的职称考核项目体系,提高评审的针对性。在工作实绩方面,宁波对普教和职教、文化课和专业课等教师的工作实绩考核都有所区别。比如,文化课教师更关注优质课、教学比武等教学比赛获奖情况;专业课教师更关注自身的技能比赛获奖情况以及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情况等。在业务考核方面,传统文化课进行笔试,音、体、美、心理健康等进行面试,专业课进行技能测试。

宁波要求,学校自主评聘条件原则上不得低于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基本申报条件,按照分类评价精神,科学制定评聘标准;评聘标准体现重师德、重业绩、重能力的政策导向,体现教学的中心地位和日常考核结果的应用,把一线教学水平、学生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业绩摆在重要位置。

慈溪中学2019年开始试点高级教师职称自主评聘。首先,实行实绩评分,该校出台了《慈溪中学推荐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教育教学工作实绩考评细则》,在细则中突出专业资历、班主任工作年限、指导学生获奖等方面的分数比重,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获奖方面,充分考量了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其次,进行业务考核,该校成立了由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的评议小组,以现场抽签、面试的方式进行业务考核;再其次,进行总评投票,在充分审议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

“分工+协作”——

依靠专家力量提升专业性

为提高评审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宁波根据普教与职教的不同特点,将普教和职教教师的职评工作分开进行,在普教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基础上,单独设立了职高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

浙江省特级教师、省正高级讲师、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教务处副主任王姬近几年担任过高级职称评审的评委,在她看来,专业课教师职称评审中专业技能的比重在加大,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使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自身专业实操技能的提升,关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操教学不再是“两张皮”,将真正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此外,为做到不同类别专家分工专业化,根据评审领域的不同,宁波选聘的评审专家来源也不同,有来自高校和教育科研部门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领域的专家;有来自教研室指引一地教学改革方向的教研员;有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名师、特级教师等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还有来自高职院校的专业领域专家。无论是命题、业务测试、技能测试还是成果鉴定,一般都由不同类型的专家共同参与,分别把关,分工协作。

近年来,宁波已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本报记者 史望颖)

[责任编辑:辛永红]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