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伦贝尔新闻 > 正文

黑色的土地孕育着金色的希望 ——2020年呼伦贝尔环保世纪行之“保护好黑土地 确保粮食安全”

阿荣旗丰华农场有限公司经理崔福(右一)为记者展示秸秆还田后土地的现状。

莫旗鑫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正在使用自动化机械收获玉米。

莫旗鑫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使用机械将多余的秸秆回收利用。

环保世纪行小组来到莫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了解相关情况。

莫旗农业部门负责人讲述该旗在黑土地保护中采取的做法与成效。

阿荣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平翠枝为记者讲解该旗在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上的做法。

莫旗西瓦尔图镇兴隆村农民企业家李宏宇讲述节省资源、变废为宝的稻田鸭养殖项目。

莫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的农作物。

记者 孟健 齐佳 通讯员 朱容颉

有土斯有粮

——保护黑土地势在必行

阿荣旗素有“粮豆之乡”的美誉,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4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马铃薯、高粱、甜菜、水稻等,常年粮食生产能力20亿公斤。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黑土地,在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流失、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活性下降、养分失衡、耕作层变浅等问题,严重影响全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势在必行。

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东北地区17个产粮大县设立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在自治区农牧业厅、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以及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阿荣旗被列为试点县之一,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阿荣旗委、旗政府把黑土地保护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阿荣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实施方案》《阿荣旗黑土地保护利用目标管理责任制》《阿荣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协议》,专项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并把黑土地保护利用列入乡镇、部门绩效目标考核,压实责任推动落实。成立了由政府旗长任组长,主管副旗长任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深松整地等项目,配套实施,形成了上下协调、广泛合作的联动机制。

莫旗同样也是闻名遐迩的优质粮食产区,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大豆之乡、全国3个黄菇娘主产地之一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近年来,黑土区耕地地力下降,中低产田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莫旗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莫旗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开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加强对土壤保护的力度,莫旗先后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新型肥料遴选荐优管控助农行动暨田间肥料肥效对比试验、耕地轮作、深松整地等工作,为承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打下基础。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化生产作业水平显著提高、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16%;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禽粪尿资源总量丰富,为生产有机肥、保护黑土地奠定良好基础。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黑土地

阿荣旗地貌以中低山、丘陵漫岗为主,耕地主要集中在坡地上。在项目建设中,针对全旗土地类型、质量状况以及土地规模经营程度等,按照“控、增、保、养、调”——控制黑土流失、增加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种植养地作物、调控养分的技术路径,确定低山丘陵、缓坡漫岗、平川甸子3种“黑土保护养育综合模式”,选择5个乡镇、8个村为试点项目区,从2015年起连续实施3年,总面积10.1万亩。其中:低山丘陵黑土保护养育综合模式试点面积为1.5万亩;缓坡漫岗黑土保护养育综合模式试点面积为5.7万亩;平川甸子黑土保护养育综合模式试点为2.9万亩。

“阿荣旗黑土地保护利用措施实施之后效果明显,特别是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使得耕地内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通过深翻整地打破了犁地层,耕层厚度由过去的不足20cm,到现在的30cm左右。”阿荣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平翠芝告诉记者。

结合阿荣旗低山丘陵、缓坡漫岗、平川甸子3种不同耕地类型实际,该旗探索总结出三大技术模式。一是低山丘陵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通过“林草冠+生态沟+环耕横垄+排水沟+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模式,重点解决低山丘陵坡岗水蚀严重、表土流失、土壤瘠薄的生态问题和跑水、跑肥、跑土的生产问题;二是缓坡洼地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配套模式。通过配置大型动力机械,重点解决土壤粘重冷凉、有机质降低、干旱、犁底层变浅等自然问题和土壤板结、耕层浅等生产问题;三是耕作层土壤保护肥综合技术模式。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模式,重点解决土壤有机质降低、干旱等自然问题和土壤板结、耕层浅、蒸发量大、出苗难等生产问题。

自2018年承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以来,针对不同区域黑土地存在的突出问题,莫旗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集中打造一批示范区,展示一批技术模式,探索一套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好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持续改善黑土地耕地质量,防治耕地土壤退化。在生态环境方面,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水土保持等措施保护黑土地。实施“三减一控”措施,在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上下功夫,加大侧深施肥面积,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持续抓好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工作。改进耕作制度,全力推广标准化翻地作业100%,秸秆资源化综合再利用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再利用90%以上,实现耕地用养结合,有效恢复耕地地力,确保资源持续利用。

咬定青山不放松

——黑土地保护成效初显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那吉屯农场在阿荣旗境内,现有耕地34.15万亩。根据呼伦贝尔市发布的黑土地保护方案,农场改变以往焚烧处理秸秆的方式,探索实施秸秆还田覆盖,今年秸秆还田面积达到了17万亩;根据农垦集团免耕方案,那吉屯农场今年原计划免耕面积2万亩,实际实施面积1.2万亩。计划到2021年免耕面积达到5万亩,2025年达到10万亩;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向有机种植方面发展。从2007年开始,那吉屯农场由传统种植模式向有机模式转变,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有有机耕地5万亩。“那吉屯农场大部分耕地处于丘陵地带,土壤墒情通常十年九旱,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方案后,土壤墒情明显改善。”那吉屯农场农牧管理部部长杨鹏说。

截至目前,阿荣旗通过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建设长期定位耕地质量监测点20个;流转土地275万亩,其中万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化流转152万亩,占全旗总耕地面积的32.2%,规模化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2家,组建、引进大型农机合作社55个。1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有机基地认证39万亩,获得有机认证7万亩,有机转换认证25.58万亩。

根据《2020年呼伦贝尔市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今年莫旗承接保护性耕作任务50万亩,其中:实施玉米全量覆盖免(少)耕模式20万亩,实施其他作物全量覆盖免(少)耕模式30万亩。通过人工抽查和保护性耕作数据平台相结合,实际完成情况为61.3万亩,超出任务指标11.3万亩。今年秋季该旗遭遇了3次台风过境和持续降雨叠加影响。据调查,免耕播种的地块玉米作物强壮程度抗风防倒伏能力明显优于常规播种玉米作物,分析认为免耕播种保护了土壤,种子萌发后和土壤结合紧密、附着力强,因此植株抗御风险能力得到改善。而常规播种的作物由于土质松软,遇到暴雨冲刷强风袭击很容易发生倒伏。

在黑土地水田种植井作区、土壤有机质下降地块,已开展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面积0.72万亩;建立了35个项目区进行推广示范,建立了1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和1个监测平台进行“三区四情”监测,并已连入国家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区耕地质量有所提升。2020年将继续采取控制土壤侵蚀为主的保护利用技术模式面积为3.5万亩、黑土地养育培肥为主的保护利用技术模式面积为17.05万亩、水田黑土养育培肥技术模式面积0.45万亩,继续在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三区四情”监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黑土地保护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对2018—2020年整体实施情况分别进行全面总结。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面对东北黑土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现象,我们要像重视保护大熊猫一样重视保护黑土地,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推动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厨房转型升级,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所以,让我们一起参与到保护黑土地的行动中,打赢保护黑土地“攻坚战”!

呼伦贝尔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自2002年开始,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由市人大环资委牵头,组织市级媒体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大力宣传我市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9次,现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品牌。

今年呼伦贝尔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主题为“保护好黑土地,确保粮食安全”。9月21至25日,由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市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及呼伦贝尔日报社、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林海日报社、大兴安岭电视台组成的呼伦贝尔环保世纪行宣传报道组再次出发。宣传报道组一行走进阿荣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那吉屯农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天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莫旗丰华现代科技示范区、西瓦尔图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达瓦农场等地,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现场采访等形式,了解两地在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开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对两地在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9月的微风中,呼伦贝尔环保世纪行宣传报道小组自海拉尔出发,乘车穿过密林越过兴安岭,来到我市广袤的黑土地农耕区。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