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正文

“改革创新是特区的灵魂,是特区与生俱来的重要使命”

广东省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率先推进价格闯关、土地拍卖等领域改革,探索出1000多项改革新举措,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发挥了重要的“试验田”和“窗口”作用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健生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诞生第一份劳动合同,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改革创新是特区的灵魂,是特区与生俱来的重要使命。”9月24日,国新办就广东省经济特区发展成就举行发布会,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会上表示,广东始终坚持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大胆冲破思想束缚,坚持不争论、坚决试,明确提出“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率先推进价格闯关、土地拍卖、工程招标、证券市场等领域改革破题,探索出1000多项开全国先河的改革举措。

4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发挥了重要的“试验田”和“窗口”作用。

敢闯敢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今年是广东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选择广东这块热土开篇布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明确要求其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

40年来,广东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勇立潮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广东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率先突破10万亿元、达10.77万亿元,财政收入达1.27万亿元、是首个超万亿元的省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14万亿元、约占全国1/4,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首位,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300万户、约占全国1/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双超过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4家。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城市经济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珠海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汕头从一座偏远小城日益发展成为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回顾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觉醒、伟大革命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马兴瑞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推动经济特区在理论上、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敢闯敢试、大胆探索,特区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近年来,广东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率先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制度创新高地。

2019年8月,中央出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深圳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要求深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深圳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等一大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G、光明科学城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建设,发挥更多引领作用;深港合作成效明显。特别是前海开发开放,推动了深港的现代服务业合作,在金融、物流、信息、国际化专业合作等方面实现了更好的承接、延伸和发展。

融入全球: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

“累计引进外资1500亿美元、占全省1/3,世界500强企业有300多家在特区投资。”马兴瑞表示,经济特区是我国向世界开启的“窗口”,根植着开放先行的基因。广东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积极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等优势,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成立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统筹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紧紧把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重大机遇,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努力塑造更多具有支撑作用的对外开放新优势。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携手香港谋划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4平方公里的园区,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推动国际化的创新资源、人才、机构、资金在这里创新合作。“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方面,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方面,展现深圳新的担当作为。” 

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因开放而兴。在全国海外侨胞6000多万人中,潮汕籍贯就占到1500多万人,占全国的1/4。40年来,汕头累计利用侨资近百亿美元,华侨捐资办公益事业也达到近百亿元人民币。2019年,全市GDP和居民收入均为40年前的100多倍。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 

站在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汕头如何更好地发挥“侨”优势,推动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汕头市市长郑剑戈说,打造开放大平台引资引智;营造“安商”好环境留人留心;传播“同心”潮文化聚情聚力,打造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中国发展,华商机遇。”2014年,国家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赋予试验区“21世纪海丝重要门户、国家通侨联侨重要枢纽”的重任。今年6月,广东省政府出台24条政策,支持华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6年来,华侨试验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多亿元,华侨试验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全国首个具有华侨特色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规模达200亿元的华侨产业母基金等平台落地运营,华侨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侨梦苑”和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接下来,我们将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把试验区打造成为汇聚侨资侨智的重大开放平台。”郑剑戈说。

怀抱大海,三江汇流。汕头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汕头港迈向亿吨大港;潮汕国际机场完成4E级改造,正在不断拓展国际航线,将迈进千万级机场行列;联通粤港澳大湾区高快速公路织密成网,“厦深+广汕”沿海高铁双通道加快推进,将与大湾区形成一小时交通圈,粤东城际轨道也即将动工。近年来,汕头以筹办亚青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构建显山露水的内海湾特色景观。背水一战整治练江,让“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美景重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对标最优最好,回应侨胞关切,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一大批侨领都看好汕头,广大侨胞纷至沓来,正是“栽好梧桐树,引得金凤凰”。

共同的根,共同的梦。汕头创建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保育活化百载商埠的起源地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最早漂洋过海的启航地樟林古港,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梦里家园。常态化举办粤东侨博会、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潮商大会等全球性盛会,弘扬“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潮汕精神,讲好特区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时,“走出去”传播潮汕文化,潮剧潮乐、潮俗潮菜,工夫茶伴随着潮汕人走遍天下,以最亲的乡音、最美的乡味,来涵养乡情,激活新生代华人对家乡的文化共鸣,架起合作共赢的同心桥。

2021年11月,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将在汕头举办,侨乡将与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在合作交流的大舞台上迎风起舞。 

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典范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曾发文说,在全球4300个特区中,深圳是最成功的一个。

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现在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之一,成为国际枢纽城市。

一组组数据,见证深圳的沧桑巨变。

40年前,人口不到3万人,今天成为超过2000万人的国际化大城市;40年前,经济总量不到2亿元,2019年底接近2.7万亿元,位居亚洲城市前五;40年来,GDP年均增长20.7%。现在深圳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处在国际先进水平;40年前进出口不到2000万美元,现在超过4300亿美元,深圳的进出口占广东全省40%,占全国10%左右。现在深圳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有436家上市公司,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发展有速度有质量,经济平均以9%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

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特别是深圳创新令世界瞩目。

在深圳,以市场化的力量来推动创新是最鲜明的特征。40年前,深圳只有2名有职称的技术人员,现在深圳有600多万人才。深圳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左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陈如桂举了两个例子。

“前两年,我跟一个欧洲跨国巨头公司朋友搞了一个签约仪式,这是他们第二个创新中心,第一个在硅谷,第二个在深圳。我跟他们的 CEO签约以后,我问他接下来做什么?他说签完约就落户深圳,现在就去深圳湾看房子,以后就来深圳工作,住在深圳湾。回想跟他谈合作,只见了两次面,很快就签了合同。一个世界著名的龙头企业,为什么决定把第二个创新中心放在深圳?他说,首先,硅谷是全球的创新中心,深圳也是全球的创新中心,不过深圳和硅谷不完全一样。硅谷更多强调在软件创新,而深圳不但在软件创新方面有一定优势,更在硬件配套、产业配套、成果产业化方面有优势。其次,深圳毗邻香港,对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对一些成果的国际化合作有优势。特别是深圳周边有很好的产业配套,对创新推动很有帮助。再次,他个人来深圳11次,特别喜欢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环境优美,有活力,所以他选择了深圳。”

“大疆是深圳一个科技型企业。它的创始人在香港科技大学毕业以后,来到深圳创业,2019年营收超过250亿元,生产的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他说,当初来深圳,是考虑到毕业以后要创业。首先选深圳,是认为深圳有很好的创新文化。他说深圳宽容失败,创新创业氛围很好,所以选择了深圳。在发展过程中,发现深圳周边很多产业配套,加上深圳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比较好,人才支撑也比较好,所以在深圳企业有好的理念、好的技术,就容易生产出好的产品,通过深圳更容易走向全球市场。所以,大疆扎根深圳。”

正是这种创新生态下,深圳的创新创业活跃,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个是创业者。现在深圳新经济占 GDP比重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 GDP的比重接近40%。深圳的科技型企业有7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底已经达到1.7万家、在全国排第二。特别是深圳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达到4.9%左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PCT国际专利授权量连续十几年居全国第一,创新很有活力。

创新引领,特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典范。特区从“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起步,在加快筑牢产业基础的同时,特区人敢于打破既有路径依赖,准确把握全球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在全国首开先河重奖科技人员,大力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集聚,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催生出华为、腾讯、格力等世界级创新企业,闯出一条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苦干实干: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最佳诠释

蓝天白云,水清岸绿,鸟语花香。近日,记者随“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到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等几大经济特区采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珠海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珠海特区在建立初期,就确定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40年来,从原来的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花园式的海滨城市,珠海特区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群众过得幸福、过得舒服。”珠海市市长姚奕生说。

姚奕生说,珠海将继续擦亮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用最严的制度来保护环境,把现在的山形、水体、岸线、天际线管控好。

同时,要补齐一批交通短板,拉开城市框架,优化空间布局。“现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了,联通粤西的黄茅海大桥正在加快建设。珠海‘十四五’将谋划推动深珠通道建设。珠海隧道今年启动建设,未来几年,一年可以修成一条跨江大桥。”

珠海还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下更大功夫,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使高端人才、创新企业、优质项目蜂拥而至,让一批中小型企业和创新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提高发展质量,从而降低整个环境负荷。

注重生态建设,注重跟澳门之间的互动,是珠海特区建设最鲜明的两大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10年4次亲临横琴考察,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如何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姚奕生表示,将谋划推动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不断深化珠澳合作,与澳门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携手澳门共同打造大湾区重要一极。

——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下,谋划构建粤澳共商共建共管体制机制,统筹开发横琴建设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澳门一起做好产业规划、产业导入、项目建设,不断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构建新的规则体系。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和联通贯通融通。优化横琴岛106平方公里的分线管理政策,“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流,分线管理”,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有效、更快捷、更有序地在澳门和横琴之间跨境便捷流动,使两地的投资贸易环境更加便利。

——发展新的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中医药、特色金融、商贸消费、文旅会展等重点产业,继续高标准地建设粤澳合作产业园,用这些来支撑粤澳极点的建设。另外,在教育方面,推动与澳门开展更多合作。

埋头苦干是特区精神的重要内核。正是在这里,率先发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40年来,一代代特区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推动中央建设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特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生态宜居水平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责任编辑:孙丽荣]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