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海新闻 > 正文

七旬老人陈淑华痴迷书法30余载

陈淑华每日都要抽时间习练书法。  

沿着曲曲折折的小巷,最终来到一处绿意遮映的小院,城市的喧嚣与吵闹在这里失去了踪影,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想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这是日前记者走进陈淑华家看到的场景。

陈淑华今年已经70岁了,岁月的凝练让老人显得特别温和、从容。说起来意,老人报以微笑,慢慢回忆着曾经的过往,缓缓地和记者讲述相伴自己30余载岁月的书法。

陈淑华出生于天津,19岁时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一名兵团战士,来到当时还是一片荒凉的乌海,种地、盖房子、挖水渠,在这里度过了她的青春岁月。

之后,陈淑华进入海勃湾玻璃厂工作,在这里她接触到书法。“当时李贺年老师担任厂党委书记,他喜爱书法,也鼓励职工学习书法,作为个人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陈淑华说。

1988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成立,我市书法由之前的自发性、无组织开始走上正轨。陈淑华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开始系统学习书法这门艺术。“白天需要忙工作,还要照顾两个孩子,整天忙得手忙脚乱。只有等孩子睡着以后才有时间临帖,不知不觉就临到了深夜。遇到交作品时,几乎一晚上不睡觉。”陈淑华说。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汇集了一批高水平老师,老师无私奉献、潜心教学,学生一心向学、刻苦努力,取得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老师和学生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淑华告诉记者:“那时,课堂既传授理论,更重视实践。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会当场示范,教授我们笔法、技巧。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进步很大。”

1991年,陈淑华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毕业后,开始了10多年的书法自修之路。“晚饭后,老伴带孩子,我开始习练书法,每次临帖都在3小时以上。”陈淑华说。每每写出新作品,陈淑华便经常向李贺年等书法家请教。“李贺年老师是一位谦逊的长者,仔细看完作品后,会指出我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老师的点评非常中肯,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在书法技艺上,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

2002年,市女子书协成立,陈淑华是最早加入的会员之一,并担任协会的副秘书长。

陈淑华早期主要练习楷书、行书。楷书横平竖直、字体端正,是字体中的“楷模”,行书则具有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的特点。经过长时间的练习,陈淑华厚积薄发,在书法大赛中屡获佳绩。2001年,陈淑华的书法作品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暨全区首届企业文化节展”。“作品第一次入展,我特别激动,也倍受鼓舞。”陈淑华说。之后,陈淑华的书法作品先后获得“乌海石嘴山两市老年书画联展暨乌海市第六届老年‘松鹤杯’书画展”优秀奖、“自治区首届‘母亲节书法绘画摄影展’”优秀奖、“全区首届‘草原夕阳情’老年书画展”优秀奖、“首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乌海老年组铜奖等奖项。2006年,陈淑华加入内蒙古书协。

这些奖项的背后是陈淑华艰辛的付出。其中一次参展经历,让她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创作了一幅作品准备参展,请李贺年老师点评,第一次点评指出不足,第二次点评还是有问题,来来回回大概有半个月,当时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但是老师还说不行,回去继续修改,最终获得老师的肯定,那一刻感觉再多的委屈都值了。”准备比赛作品时,陈淑华早上5点多就起床构思、创作,一直会持续到深夜零点后。

后来,陈淑华的主攻方向由楷书、行书转向草书。陈淑华说:“草书具有简便快速,笔势连绵回绕、活泼飞舞、驰骋不羁的特点,很符合我的性格,所以我转向草书。”

陈淑华对记者说:“书法作品讲就辩证关系,字体的大小、笔墨的浓淡、章法都存在辩证关系,从个体到通篇,最后到整体都要遵循这一关系,这样才能成就书写的流畅性、作品的观赏性。”

陈淑华接触书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时光,书法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去北京照顾儿孙之时,她依然带着文房四宝,闲暇之际,临帖不辍,日常练习书法都会在2个小时以上。“现在,写好书法是我最大的快乐。”陈淑华说。             

(李浩 文/图)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