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发布 > 正文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区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

9月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区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刘永志作主题发布,并与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德、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彭万臻、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助理吴光飙回答了记者提问。

全区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 刘永志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我区奶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奶业惠及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奶业振兴工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区发展千亿级奶产业嘱托,切实把推进奶业振兴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主动承担起率先实现奶业振兴的责任。2019年8月9日,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破解奶业振兴的瓶颈问题,把发展家庭经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以奶农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生产经营体系。鼓励和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做优做强,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补短板意识,全面梳理奶业发展的短板与差距,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向全社会发出了振兴奶业的强烈信号,为奶业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一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意见精神,推动奶源基地建设,打造加工企业集群,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强化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发挥奶农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形成了振兴奶业的良好氛围。

一、党委政府强力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将奶业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对奶业发展进行调研,集中研究解决奶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重大项目落实落地。石泰峰书记和布小林主席亲自出席奶业重大项目签约和开工仪式,亲自布局奶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奶业振兴。去年10月23日,布小林主席主持召开全区奶业振兴推进会,强调内蒙古处于世界黄金奶源带,奶业是自治区的优势产业。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推进奶业振兴摆到应有位置,下大力气把奶业振兴的工作抓起来,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从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推进,到舆论广泛关注、全社会积极参与,奶业振兴彰显出一个奶业大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行动自觉。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等奶业主产区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或建立联席制度,相继出台了奶业振兴意见,明确了主攻方向、措施及发展路径,切实推进奶业振兴工作。

二、强化政策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奶业振兴战略部署,使自治区《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确定的政策更加细化、实化和具体化,自治区政府再次出台《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共有七项具体措施,一是加大种养结合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奶牛养殖青贮和苜蓿等优质粗饲料供给;二是提高奶畜养殖设施装备补贴标准,推动提升养殖和粪污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强种源建设,加大培育国际国内优秀种公牛力度,开展性控冻精补贴;四是加强中小养殖场改造升级,提升奶牛标准化养殖水平;五是加大民族特色乳制品加工支持力度,推动加工多元化发展;六是提供用地政策支持,解决奶牛规模养殖用地短缺问题;七是强化养殖金融保险支持,解决养殖环节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的问题。与此同时,为规范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提高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自治区政府又出台《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振兴插上腾飞的的翅膀。自治区相关部门借势持续发力,制定《奶业振兴行动计划》和《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总体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具体工作举措,引领全国奶业发展,推动内蒙古实现奶业率先振兴。

三、强化财政金融用地支持。推进奶业振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放大资金支持效应。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4亿元,一是对奶畜优质粗饲料进行全覆盖补贴,持续提升优质饲草料供给能力。对集中连片种植优质苜蓿500亩以上、具备节水灌溉和机械化收储条件,并与奶牛养殖场户建立购销合同的种植户、种养结合户及种植企业进行全覆盖补贴,每亩补贴600元;对奶畜规模养殖场收储全株青贮玉米、苜蓿干草和燕麦进行全覆盖补贴,以“先储后补”方式,每吨补贴50元。二是加大种源基地建设扶持,持续提高单产效益。对完成年度培育国际国内排名种公牛任务的育种企业进行补助奖励,每个每年平均补助奖励1000万元,奖励资金重点用于与核心育种场开展公牛培育以及DHI性能测定等;实施30万头能繁母牛优质性控精液补贴,每头补贴120元,加快母牛扩群增量,补贴方式采取“现增后补”;完成2万头良种奶牛进口,每头补贴5000元,提高母牛质量,补贴方式采取“先见后补”。三是加大中小奶畜养殖场提升改造扶持,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每个平均补贴60万元,补贴额度视存栏规模采取差异化补贴,补贴方式采取“先建后补”或“以奖代补”。资金重点支持中小养殖场开展养殖设施设备改造、饲草料生产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及自办中小型乳制品加工厂等。四是支持民族奶食品小作坊标准化升级改造,每个平均补贴50万元,补贴额度视加工规模采取差异化补贴,补贴方式采取“先建后补”或“以奖代补”。资金重点用于生产设施、加工制作、冷链运输、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五是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优先支持奶牛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所有奶牛规模养殖场完成粪污处理设施配套。与此同时,推动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促进银企对接。会同自然资源厅出台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相关规定,提供用地政策支持。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投入资金312亿元。

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奶业振兴,乳制品加工企业必须更好发挥作用,引领带动民族奶业做大做强。自治区积极推动伊利蒙牛等龙头乳品企业在五大优势区域布局自有奶源和加工基地,在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启动乳业智慧谷和奶牛生态乳业园区建设,大力建设全国领先的奶业集中集聚发展优势区。预计3-5年新增奶牛100万头,加工能力翻一番。

五、全力推进民族奶产业发展。打造加工企业集群,既要鼓励和支持乳品企业做优做强,促进中小乳制品企业差异化发展,也要鼓励民族乳制品特色化发展。自治区对支持民族奶制品特色发展量身制定了含金量高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奶源基地建设、饲草料生产、标准化加工、品牌培育方面加大扶持,积极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提档升级。一是安排3000万元资金,支持100个民族奶制品手工坊标准化升级改造试点,重点支持生产设施、加工制作、冷链运输、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二是安排2亿元奶牛中小规模养殖场提升改造资金,重点支持牧区发展乳肉兼用家庭牧场和合作社,特别是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推动乳肉兼用西门塔尔和三河牛适度规模养殖,推动机械化挤奶,突出解决民族奶食品加工奶源不足问题。三是市场监管部门重点解决手工坊发证许可、工厂化民族奶食品加工SC认证、质量检验检测、商标注册和品牌推介等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共同推进100个民族奶食品试点建设和 “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四是加大对民族奶制品宣传力度。结合“爱上内蒙古”品牌短视频和《内蒙古味道厨房》系列宣传活动,加大线上宣传推介。利用旅游景区、餐饮店生产加工演示区域和体验区域,现场演示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制作,提高民族奶食品影响力和美誉度,让锡林郭勒奶酪等产品成为内蒙古奶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六、坚决守好质量安全底线。质量安全是奶业的生命线,不仅关系整个行业,也关系到国家形象、地区形象。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一是严把原料奶生产质量安全关,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养殖,对饲料、防疫、养殖环境、饲养方式、养殖技术等奶牛养殖的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控,确保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原料奶。2019年规模牧场乳脂肪、乳蛋白的平均值分别达到4.09%和3.39%,体细胞平均值19.62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严把原料奶收购运输质量安全关,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对奶站、运输车辆实现抽检全覆盖,强化检打联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连续12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三是严把乳制品加工质量安全关,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压实乳制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全面检查乳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条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检验能力等情况,对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抽样全覆盖。在民族传统奶制品主产区,建立健全民族传统奶制品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启动移动检测车开展免费巡回检测,为民族奶制品保驾护航。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奶业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2019年奶牛存栏122.5万头、增长1.38%,牛奶产量577.2万吨、增长2.06%,连续两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内蒙古牛奶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产值达到1655亿元,成为超千亿级产业,伊利、蒙牛分列全球乳业第8位、第10位。今年上半年,奶牛存栏、牛奶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好态势,在政策效应带动下,规模奶牛养殖收益每头牛年均5000元左右。内蒙古牛奶产量、奶业竞争力和奶制品市场占有率位均居全国首位,2020年最新“全球乳业二十强”排名,伊利、蒙牛已跻身第五位和第八位,内蒙古是全国名副其实的奶罐。

全区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中国食品报记者:请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就“落实奶业振兴,推动自治区乳制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都有哪些举措?

张德:乳制品加工业是我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自治区乳制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研发、物流、市场等所有环节的全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辅助,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产品主要以液体乳、乳粉及各类特色奶制品为主。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我区乳制品加工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2019年,伊利、蒙牛、圣牧高科3家入选中国乳业20强,其中伊利、蒙牛全国排名第1和第2位,全球排名第8位、第10位。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31户,实现销售收入934.7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的48.1%。全年乳制品制造业产量289.34万吨,同比增长3.7%,占全国加工总量的10.6%,居全国第二,其中:液体乳产量272.46万吨,同比增长4.3%,居全国第三,乳粉产量8.3万吨,同比增长-6.1%。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乳制品生产企业37户,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的53.1%。乳制品制造业产量161.77万吨,同比增长23.3%,其中:液体乳产量153.16万吨,同比增长24.7%,乳粉产量4.08万吨,同比增长9.9%。

同时,制约我区乳制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企业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问题还很突出。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下一步,自治区工信厅将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推进奶业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走集群化、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功能化、差异化发展路线,做大做强做优自治区乳制品加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以实现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奶源供应为目标,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种养加一体化配套发展,重点在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建设大型乳业产业集群项目,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形成加工业拉动,种养殖业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

二是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企业积极研发乳制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灭菌乳、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等液态乳制品,支持发展奶酪、乳清粉、黄油等干乳制品,增加功能性乳粉、风味型乳粉生产。鼓励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研发生产功能化、场景化、个性化乳制品,形成差异化竞争,提升产品价值链,满足多样化需求。支持开发和推广以羊奶、马奶、驼奶等地方特色乳制品,进一步开发和丰富民族传统奶制品品种。

三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智能制造提升和改造,实现生产智能化。推进绿色技术应用,加快培育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和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绿色制造水平,实现循环发展。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乳制品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四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建设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持续加强乳品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围绕“品质、特色、新鲜”等特点,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五是加快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业发展。从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等方面入手,围绕“个转企、小升规、小巨人”的企业成长路径,发展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能力强的民族传统奶制品企业。结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培育、认定和奖励一批成长型“专精特新”中小乳制品加工企业、示范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央广网记者: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是奶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对于做大、做强自治区奶业,实现牧区劳动力就地转移,帮助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作为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请您介绍一下总体工作思路、采取的措施和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

彭万臻:民族传统奶制品历史悠久、营养丰富,不仅是广大牧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深受全区各族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生产加工不规范、销售渠道受限、保质期短等因素,制约了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和自治区振兴奶业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和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发展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恰逢其时。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总体部署,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作为牵头部门联合其他部门研究出台扶持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合力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民族传统,遵循市场规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大力推进标准化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和加工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坊,做大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医用价值,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品牌,助力牧民增收,推进奶业振兴。

实施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以来,我局以打造试点示范为引领,制定了加工园区、生产企业、手工坊、检验检测室、商场超市、旅游景区演示体验场所等6种业态创建标准,首批遴选了160个试点示范点,开展点对点服务指导,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具体采取的措施:

一是规范登记许可服务。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坊登记办法》,修订《生乳制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8版),优化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加工许可登记准入服务。从4月20日至8月底,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由16家增至19家,获证手工坊由746家增至1012家,从业人员增加了800余人。

二是规范生产加工过程。完善工艺流程,明确划分“四区一室”功能,加强原料奶进货验收,严格执行8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确保生产加工场所、设施设备、生产工艺、从业人员健康、安全管理、包装贮存与运输、食品标识等方面符合相应要求,以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是开展检验检测服务。将民族传统奶制品纳入到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年度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加大对原料奶和产成品检验检测力度。建设旗县级区域性综合食品实验室,为周边地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充分发挥旗县移动快检车的作用,巡回为手工坊提供快检服务;有的业主已利用第三方进行检验检测。以此推动形成民族传统奶制品检验检测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实现检验检测全覆盖。

四是征集包装设计。为创树民族传统奶制品的产品形象,我局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民族传统奶制品所有产品类别包装设计,共收到设计作品476件,甄选70件符合条件的优秀作品,免费提供给奶制品加工户选择使用,有效增加产品美誉度。引导民族传统奶制品企业、手工坊申请注册商标和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识,助力打造民族传统奶制品区域公用品牌,截至目前,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已注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注册和申请普通商标160件。

五是拓展销售渠道。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进入商场超市销售,鼓励民族传统奶制品直供餐饮单位,支持开设民族传统奶制品连锁专卖店,积极搭建电商销售平台,扩大产品销路,实现优质优价。据统计,全区入驻商超销售的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和手工坊达到109户,开设销售专区(专柜)的商超达到287家。积极与线上销售平台“美团点评”磋商,争取到设置专区、降低费率、前期免费推广免费配送等促销政策,近日将与“美团点评”签订战略协议,目前已有6个盟市的72家手工坊业主开通“美团点评”线上销售渠道。指导帮助手工坊业主办理商品条形码,4月份以来已有120户手工坊申领了商品条码,使其产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六是夯实技术基础。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签订“民族传统奶制品培训研发项目合作协议书”,设立“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传统奶制品培训研发基地”,依托学院师资力量、科技人才、蒙汉双语教学等方面优势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创新技术、提升价值“赋能”。今年预计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现阶段研发的设备已投入使用,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之,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我们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一定会稳步发展、日益壮大。

内蒙古日报记者:金融是血液,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请问金融服务自治区奶业振兴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有哪些安排?

吴光飙: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奶业是自治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把金融助力奶业振兴摆在打造草原特色金融的突出重要位置,按照“清不良、增贷款、扶龙头、带小微、联农户、强产业”的思路,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围绕我区奶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强化金融精准服务,从补链、强链、延链各环节定向给予支持,助力“六稳”“六保”。今年1-7月,我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向奶业全产业链发放贷款137亿元;截至7月底,奶业全产业链贷款余额211亿元,较年初新增56亿元。

具体讲,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实施专项行动,构建系统性布局。会同农牧厅、财政厅、扶贫办、人民银行、银保监局、证监局实施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专项行动,坚持草原红利思维、产业链金融思维、精准服务思维,引导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环节,打造奶业特色金融服务模式。契合场公司、牛公司、草公司、奶公司特点,创新规模化牧场建设贷款、奶牛活体抵押等金融新品。

二是组织专题对接,落实直达性政策。举办全区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推进活动,汇聚政府服务、金融支撑、企业主体,上下传导,同向发力。结合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要求,推动金融机构面向全产业链应延尽延、应展尽展、应降尽降、应贷尽贷,56个奶业融资项目实现签约216亿元,目前已落地金额超70亿元,其余的项目正加快推进中。支持核心企业通过发行抗疫债等渠道实现直接融资205亿元。呼和浩特、兴安盟、巴彦淖尔、呼伦贝尔、通辽、乌兰察布、包头、鄂尔多斯等地也深入开展了政金企常态化对接,有力保障奶源基地建设,推动奶业振兴。

三是推进牵头示范,提供创新性服务。以巴彦淖尔杭锦后旗、兴安盟科右前旗、呼伦贝尔阿荣旗为试点,组织金融机构聚焦奶业产业链堵点、难点问题,精准推进,先行先试。如,建设银行成立金融服务奶业振兴专班,上周协同总行赴阿荣旗现场调研推进赛科星示范牧场、优然牧业示范牧场8.4元贷款等项目,与呼伦贝尔市签署《奶业全产业链战略合作协议》,将呼伦贝尔分行列为“金融服务奶业振兴示范分行”;中国银行会同蒙牛集团等举办乳产业园招商活动,并着力在奶牛活体抵押融资方面实现突破,近期还将落地星连星牧业2亿元贷款项目,支持杭锦后旗10万头奶牛生态乳业园区建设;农业银行正推进科右前旗富民乳业9.5亿元贷款项目,支持伊利集团示范园区6座万头牧场建设;人保财险、大地保险正推进“政策保险+商业保险”,为奶业全产业链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创新保单质押融资模式,解决种养殖大户、合作社抵押物和担保不足的短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持续加大奶业融资支持,做到增量扩面。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奶业信贷增速明显高于企业信贷平均增速,直接融资占比逐年明显提高,融资环境明显改善,融资成本逐年降低。

二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牧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奶业振兴重大项目,加强协同合作,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依托蒙牛、伊利等龙头企业,运用供应链融资模式,降低上下游企业融资负担。综合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智慧奶业”建设。

三是打造草原特色金融服务,由点及面推动全区金融业转变发展方式。借鉴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模式,由不同金融机构牵头推进肉牛、羊绒、马铃薯、向日葵等特色优势产业,量身定制针对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方案,促进自治区农牧业做大做强,加快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草原红利。

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金融工作的关注,也恳请一如既往支持和报道金融工作,共同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乳业时报记者:奶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乳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息息相关。请问农牧厅当前乳品龙头企业在五大优势区域布局自有奶源和加工基地,打造产业集群推进如何?

刘永志:内蒙古奶业区位优势优越、科技支撑能力强,具有厚实的产业基础。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打造千亿级乳业产业集群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奶业要素集聚,打造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今年自治区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融资签约216亿元,推动伊利蒙牛等乳品龙头企业布局黄河、嫩江、西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五大奶源基地,东起呼伦贝尔,西至巴彦淖尔,密集启动一系列重大项目,以横贯东西之势打造世界级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奶业集群。

在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市·伊利集团绿色智能高端有机乳制品示范项目落户阿荣旗,1座现代化的乳品加工厂及3座规模化牧场相继开工。依托伊利有机乳品项目,地方政府招商扶持的14座社会牧场已开工8座。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原奶加工基地。

在嫩江流域,兴安盟·伊利集团绿色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开工,4座共7.7万头规模牧场开工,年底2.7万头奶牛将入住牧场;有机高端乳品智能示范项目预计今年10月份开工建设,两大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可新增优质奶牛存栏36万头,日均收奶量达到4000吨,全产业链经济贡献值1800亿元。

在西辽河流域,通辽市·伊利集团高端乳肉双产业集群示范项目,1座万头自建牧场建设已开工建设。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东部中心10万头奶源基地项目在通辽市珠日河草原开工,在3年内将实现新增奶牛存栏10万头以上,日均增加奶量2000吨,带动30多万亩苜蓿草、燕麦草及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种植。地方政府已为社会牧场筛选出20块建设用地,3座规模化牧场建设正在推进。

在沿黄流域,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全球领先5G+工业互联网婴儿配方奶粉加工厂全面开工。敕勒川30万头奶牛生态牧场示范项目和中国产业园10万头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的12个牧场已有2座牧场开工;伊利2座万头牧场在凉城县已完成牧场选址,并完成31块拟建牧场选址用地,预计可以满足18多万头牧场建设用地。巴彦淖尔伊利、蒙牛两个乳业产业园10万头奶源基地21个牧场已开工建设16个牧场。

在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民族奶制品发展更是一枝独秀,利用国家中小奶牛规模养殖改造升级资金,支持牧区发展乳肉兼用家庭牧场和合作社,特别是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推动如肉兼用西门塔尔和三河牛适度规模养殖,推动机械化挤奶,突出解决民族奶食品加工奶源不足问题;支持奶牛养殖场、合作社开办民族奶制品加工厂和手工坊,支持民族奶制品加工厂和手工坊建设自有奶源基地,推动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鼓励民族奶制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民族奶制品企业入园,推动民族奶制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支持100个民族奶制品手工坊标准化升级改造试点,重点支持生产设施、加工制作、冷链运输、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加快研究制定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品牌打造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尽快开展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共用品牌申报审批工作,提升以锡林郭勒奶食品为主的民族奶食品品牌影响力;加大对民族奶制品宣传力度。结合“爱上内蒙古”品牌短视频和《内蒙古味道厨房》系列宣传活动,加大线上宣传推介。利用旅游景区、餐饮店生产加工演示区域和体验区域,现场演示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制作,提高民族奶食品影响力和美誉度,让锡林郭勒奶酪等产品成为内蒙古奶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今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奶产业集群已列入11个农牧业产业集群之中,提出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0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奶业振兴目标,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乳都”正在向“世界乳都”迈进,在世界高端乳品市场中,内蒙古必将也必定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责任编辑:章颖慧]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