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敕勒川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摆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实增强“非遗”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让古老的“非遗”文化代代传承,充满活力,经久不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聚焦主体责任,不断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肩负起“非遗”保护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非遗”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要对本地的“非遗”资源、“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动态有一个全面、详实的了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建立健全抢救、挖掘、整理、申报、评审等工作体系,形成“非遗”工作常态化有人抓、规范化有人管的工作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聚焦基层基础,全面提升“非遗”保护工作力度。“非遗”保护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持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要素保障,把“非遗”保护工作列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列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强化基地建设,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和更加完善的基础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聚焦产业发展,切实推动“非遗”可持续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在补短板、建机制、兴产业、见实效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扎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后续文章”。要着力在非遗项目业态化、产业化和品牌化上下功夫,突出“非遗”特色,强调文旅融合,让“非遗”项目融进文创产品,走进旅游景点,扮靓美好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聚焦文化自觉自信,深入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走出深闺,才能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和魅力。要进一步统筹各方资源和平台媒介,推动“非遗”走进人们视野,融入现代生活。要持续厚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广泛开展“非遗”宣传,积极建立展示平台,不断促进社会融合,切实强化基础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热爱“非遗”项目,让“非遗”成为文化自觉自信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聚焦格局构建,深入推动形成非遗保护合力。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推动非遗保护制度化、常态化。财政、发改,宣传、教育等部门要各司其职,文化、民委、妇联、工会等部门要各尽其能,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参与的“非遗”大保护格局,为“非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只要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持续不断地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薪火相传,无限向远。(乌凤军)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