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安盟新闻 > 正文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记者 李烨琳

巍巍老头山,幽静、恬适、空灵、辽远!

涓涓蛟流河,清净、凛冽、舒缓、绵延!

一山,一水勾勒出突泉美丽画卷!

盛夏时节,“六山六水看兴安”采访组记者来到突泉县,一路欣赏着绿意盎然、红花点缀的乡村“高颜值”。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突泉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兴安盟金玉米雪花牛百万亩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五大振兴为抓手,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如今突泉县的乡村已从闭塞落后变成了产业兴旺、农民致富的新农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突泉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农旅融合打造最强引擎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这是突泉县学田乡学田村农家庭院的美丽风景。走进学田村,昔日杂草丛生、堆放物品的庭院种上了果树,果树花开别有一番风味。王凤库在外务工多年,一年到头的收入也不过七八千元,年岁渐长的他回乡发展庭院经济,10多亩的庭院种上果树,加上林下经济,一年收入2万余元。“40年前种地是为了饱肚子,如今方寸地就能带咱奔小康。”王凤库喜滋滋地说。

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兴安盟复建40年来,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一系列扶农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得以实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突泉县聚焦“产业振兴”,以“两园五村”乡村振兴核心样板区为中心,确定农旅定位,依托明星湖景区旅游资源和明星稻田、东泉香瓜品牌,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稻田、沿湖景观带,提升品牌产业,发展农家乐、民宿、绿色农产品营销等旅游业,打造“稻田风景、花香瓜堡”明星湖生态旅游节点,推动“农业+旅游”的牛米春州农旅融合示范区建设。

紫色的马鞭草、明黄的万寿菊、鲜红的凤尾花……微风下七彩涌动,走上木栈道,置身浪漫花海,远处的曙光楼尽收眼底。在突泉县太平乡曙光花海,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曙光花海的前身只不过是一片撂荒地,现如今,这片黑土地变成了城里人的游乐园、农村人的摇钱树,曙光村的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当地群众通过景区务工增加收入,园区内采摘园游客也随之增多,年销售瓜果蔬菜20万公斤。旅游带动产业,是乡村振兴在曙光园区落地的重要一步,乡村振兴的新姿态正悄然兴起,“兴安盟金玉米雪花牛百万亩产业融合示范区”农旅结合已初见端倪。

乡村美就有吸引力,就是生产力!当下正是葡萄的成熟季节,在突泉镇新生村葡萄种植大棚内,一串串浑圆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绿如翡翠,红若宝石,十分惹人喜爱,让人垂涎欲滴。游客阿斯汗抱着女儿对记者说:“工作之余带着孩子来摘个葡萄,在亲子时光中放松身心,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突泉镇新生村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将葡萄产业发展与打造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积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新生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80亩、设施农业大棚243座,年产优质葡萄200多万斤,年收入600万元以上,并注册了“葡香园”商标,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村、旅游采摘村。

近年来,突泉县打造了“紫色田园”五三村、“牛”村赛银花村、旅居小镇曙光村、阳光小镇巨兴村、葡萄新村新生村等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思路清晰、效果显著,村企民利益联结紧密,进一步有效积累了乡村振兴经验。突泉县也成为全区肉鸡养殖第一大县、安格斯肉牛养殖大县、生猪养殖能力提升大县,被中国特产协会命名为“中国白羽肉鸡之乡”“中国瓜菜之乡”。

生态宜居:乡村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下好这盘棋,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精准发力。突泉县下大力气整治乡村环境, 加强村屯绿化美化建设,完成村庄绿化2000亩,栽植花卉苗木475亩,实现安置路灯并实现亮化的嘎查村达到80个。突泉县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让老百姓世代居住的地方彻底变了样儿。

举目四望,青山层峦叠嶂苍翠满目;公路旁,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小楼显得温馨而大方。“宽阔笔直的水泥路、文化活动广场、高楼民居、党群服务中心……这些年我们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是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突泉县巨兴村村民孙振芳说。让孙振芳感受最深的,当属这几年的乡村“蝶变”。

白墙青瓦的三层住宅楼,是巨兴村最抢眼的建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阳光小镇。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免收取暖费、水费,还免费安装好了热水器。“以前住破土房,一个冬天取暖就得烧2000多元的煤,现在一年也就花1000元电费,小区里还天天有人打扫卫生,特别干净,环境太好了。”孙振芳乐呵呵地说。巨兴村党支部书记隋战山告诉记者:“近年来,老百姓从原来吃饱穿暖的初级生活需求,转变成了如今的高质量的生活需求,也赶时尚学城里人跳广场舞,学垃圾分类。”

今年,突泉县以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为目的,以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分类为抓手,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新标杆,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治理,完善、细化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制定《突泉县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结合行政村村屯布局、人口密度、垃圾产量、基础条件等因素,把全县188个行政村、9个农林场划分为城乡一体化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分区而治、科学推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影响整体发展环境。今年,突泉县全力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以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为核心,利用电视、微信、抖音等媒介发布宣传信息、短片1698条,走村入户发放宣传单、倡议书等3万余份,开展“垃圾分类、清洁乡村”等主题活动350余场次,实现了二类地区50%以上村屯开始实行农村垃圾分类“五分法”,三类地区40%的村屯开始实行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城乡一体化地区全部实行垃圾分类治理。同时,构建了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把垃圾分类融入村规民约和“门前四包”,村规民约在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执行,村委会与每户签订一份“门前四包”协议,通过村民自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垃圾分类要记熟,红色有害蓝回收,绿色易腐可再生,其他灰桶全收走”。今年以来,突泉县的乡镇村屯里的小喇叭每天都播放垃圾分类顺口溜,志愿者、村干部登门入户普及、讲解、示范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原来家家院门口一堆垃圾,路上废纸垃圾袋随处见,现在不仅没人随便扔垃圾了,家家户户都把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村民认识上去了,环境就变得整洁了。”双兴村党支部书记程化平说。

村里杂乱的垃圾点清了,村道升级成了水泥路,臭气熏天的农村厕所也变了模样。谈及农村厕所,大多数人感受不佳。“难看、难闻、难用”,是困扰农村厕所多年的典型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突泉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府推动、群众参与,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来到合发村村民王占芳的家中,王占芳正在打扫新建成不久的室内“单户厕所”,厕所内的空间虽然不大,但是却干净整洁、一应俱全。“以前的厕所都是在外边,又是苍蝇又是蚊子,孩子放假也不愿意回家,去外边上厕所费劲,冬天还冷,现在有室内厕所就好了,孩子放假也爱回来了,干净还没有啥气味,冬天也不冷了,用着也方便。”王占芳说。

近年来,突泉县把卫生旱厕与户内水冲式厕所相结合,突出“户内水冲式厕所+户外三格式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科学合理设定改造厕所5408户目标。完善粪污循环利用机制,由项目适当投资加以扶持,组建粪污清掏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厕所进行专业清掏,并选定指定地点沤制有机肥,通过粪污沤制和秸秆综合利用相结合,打造粪污与易腐垃圾循环利用新模式。没有了污水横流,没有了柴草乱堆,没有了蚊蝇乱飞,没有了浊气扑鼻……取而代之的是山清水秀、鸡犬相闻。

乡风文明:农民素质提升营造和谐乡风

夏日的傍晚,夕阳的余温还未散去,突泉镇新生村的“农民夜校”便亮起了灯。突泉县近年创新开办的“农民夜校”,通过集中学习、上门助学、网络课堂等方式积极授课,成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时代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

“前段时间老师讲了肉牛养殖课,还给咱算了经济账,我正琢磨着买两头肉牛搞养殖。”新生村种植大户孙伟亮说。

近年来,突泉县制定农民进夜校培训计划,扩充农民夜校“百姓名嘴”师资库,现已达到400余人,根据群众意愿“菜单式选课”“订单式备课”“交叉式授课”,精选课题400余个,把夜校设在田间地头、农户炕头。截至目前,录制农民夜校电视讲堂9期,开讲课程328节,全县农民群众11621人参与。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共培训全县产业指导员、致富带头人223 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培育基层农技人才100 人。全县共培育科技特派员100名,推广农牧业科技成果6项。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提到乡土人才,太平乡党委书记杨宝田如数家珍:“水稻王高金柱、田园师刘树辉、养牛专家黄银昌……”

突泉县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以“人才强县”工程为统领,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强化“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流水线”孵化乡土人才队伍,鼓励乡土能人兴办企业、成立合作社,为人才在乡村发挥技能、带强产业、带动致富铺路架桥。

“盐碱地改造稻田发展水产养殖,我很感兴趣,回家我就实践起来了。”太平乡乡土人才高金柱看着这一望无际的稻田喜滋滋地说。2013年,高金柱创建了突泉县金柱家庭农场,为白庙子村村民致富带来了新机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农家特色食堂,建设特色蔬菜采摘园、瓜果采摘园和垂钓鱼塘、休闲宾馆等,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王学孔,起初对金柱家庭农场入股分红的事并不放心,如今拿到了分红款,心里特别高兴。“共产党给的2万元钱,现在给我们分红3000元钱,你说我能不高兴吗。”王学孔笑呵呵地说。

高金柱是突泉县孵化乡土人才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突泉县设立县级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示范基地3处,708名中心成员中发展为预备党员168人、培养致富带头人181人、补充村“两委”队伍30人。命名永安镇党群服务中心、突泉县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学田乡利民村水稻种植实训基地等17家单位为县级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示范基地,实现了乡土人才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促互进。

188个行政村从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从泥泞到坦途,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硬化面积逐年增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转变思想,素质提升……突泉县在钟灵毓秀的山水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故事,打造着“望得见绿山、看得见净水、闻得到花香、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新村镇。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