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伦贝尔新闻 > 正文

看牧区新变化 赞牧民新生活

▲本报记者团成员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采访。

▲记者们认真聆听,细心记录。

▲本报记者在呼伦小学采访校长阿日斌。

▲在鄂温克旗牧民家中,记者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

▲媒体采访团一行合影留念。

记者 胜利 见习记者 彩虹

7月14日—16日,本报记者随中央媒体采访团开展“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并对我市牧区现代化等方面进行深度采访。

此次由中宣部组织的主题采访活动,汇集了10余家主流媒体30余名编辑记者共同参与。这是媒体记者们不忘初心,践行“四力”的具体实践活动,记者们深入我市牧区生产一线,走进牧民家感受他们身边的变化,力求讲好新时代内蒙古边疆牧区高质量发展的呼伦贝尔故事。

7月14日,本报记者随央媒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海拉尔区呼伦小学和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在呼伦小学,记者们参观了校园,教学楼,宿舍楼等,听呼伦小学校长阿日斌讲解学校如何把民族团结融入教育和日常生活。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记者们认真了解我市冰上运动项目的发展变化,走进训练场馆实地感受体育运动“奔小康”的内涵。炎炎烈日下,记者们随拍随采随记,不时向牧民们提出一些问题,采访形式灵活多样,气氛活跃。

7月15日上午,在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阿拉坦敖希特嘎查,记者们走进牧民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收入状况,询问如今放牧方式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点点滴滴都是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家家有机井、自来水,户户住上了砖瓦房,老人有社保,孩子有学上是记者们对阿拉坦敖希特嘎查的普遍印象。采访团中,有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深处,对他们来说,牧民小伙阿日斯楞北欧装修风格的家让他们很感兴趣,他们不时拿出手机和相机,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所见所闻,为牧民们如今的小康生活感到由衷地高兴。下午,伴着草原的清风记者们到达新左旗新宝力格苏木贡诺尔嘎查。新左旗草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公共文化服务点多、线长、面广。2018年,新左旗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智慧牧区建设项目,着力补齐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短板。记者们在牧民苏尼尔家待了很久,就如何通过网络监控牧场,如何使用手机app实现放牧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采访。记者们不禁感慨,草原深处的孩子也能上网课了,牧民也通过手机实现了“云放牧”,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牧民早已不再孤独,现代化的生活已经走进家家户户。

新右旗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打破原有承包到户的生产模式,按照牧民自愿原则,依据草畜平衡标准,将承包经营的草场及牲畜入股,组建芒赉股份制合作社,牧民成为股东和社员,是牧区现代化试点的“排头兵”。

7月16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新右旗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记者们有的采访新右旗克尔伦苏木党委书记了解牧区现代化建设基本情况,有的围着新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了解合作社的具体细节,有的用镜头捕捉草原上牧民生产生活的精彩瞬间,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通过网络实时向全国展现牧区现代化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策有了,方法有了,牧民能否真正受益,是媒体团记者们尤其关注的事情。在一路采访中,记者们与阿拉坦敖希特嘎查的刘晓华,新左旗的苏尼尔,新右旗的米吉格道尔吉等本地牧民交流,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近些年牧区牧民生活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工人日报社记者表示,“此次活动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四力’教育实践活动,突出新时代特色,采取‘调研式、行进式、蹲点式’的深入采访报道形式,力争全方位报道、多渠道呈现,推出一批质量高、传播广、效果好的报道成果,努力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我们将高举时代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突出主题主线,聚焦草原牧民群众的新生产和新生活,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细微体察,‘脑力’的深思熟虑,‘笔力’的表达呈现,将镜头、笔端、版面和新媒体对准基层一线牧民和广大群众,唱响礼赞新牧区、奋斗新时代的昂扬主旋律,讲好少数民族边疆的稳定改革、创新、发展的故事,切实用心、用情、用功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的好作品。”央广记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市作为本次主题采访活动的第一站,近三天时间里,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细访实记。他们一路走、一路记、一路拍、一路发、一路传,本报记者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一路学。各级媒体编采人员纷纷为我市牧区小康生活点赞,力求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我市民族团结、牧区现代化建设、公共文化覆盖情况等方面的发展。

7月16日,在新右旗辽阔悠远的草原上,本报记者和媒体采访团成员合影留念,共同高喊“走遍千山万水,呼伦贝尔最美”,为此次呼伦贝尔之行画上了圆满句号。

据统计,此次采访活动本报记者采写出了大量的有关边疆民族团结、牧区现代化建设、牧民新时代小康生活等方面的鲜活故事,共计成稿13篇,目前,呼伦贝尔日报已刊发稿件5篇,呼伦贝尔新闻微信公众号刊发文字稿3篇、图片10张、视频5个,制作成片3个。其余稿件将在本报以及微信公众号陆续刊发。

此次随团采访,本报记者切实提高了新闻专业知识,并锻炼了脚力,开阔了眼力,焕发了脑力,锤炼了笔力,为以后更好地宣传呼伦贝尔积攒了能力。

本版图片由 本报记者 那音太 赛汉 胜利 彩虹 摄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