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海新闻 > 正文

叩开幸福的小康之门 ——海勃湾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建档立卡户看着自己的大棚作物长势喜人,心里说不出的喜悦。 (晓敏 摄)

大棚葡萄受市民喜爱。 (晓敏 摄)

林下经济养殖的鸵鸟。(晓敏 摄)

新丰村发展的民宿农家乐项目。(晓敏 摄)

团结新村的育苗大棚。(晓敏 摄)  本报记者  毕晓敏

近年来,海勃湾区坚持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在全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脱贫攻坚一线,海勃湾区广大扶贫干部与困难群众一道,积极发展富民产业,拓宽脱贫致富路,带领困难群众走出贫困,叩开小康的大门。

脱贫攻坚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海勃湾区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兑现着这一庄严承诺。

一户一策  “菜单式”扶贫效果好

近日,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丰村村民祁艳丽获得了自治区“最美脱贫攻坚人”的荣誉称号。在这个称号的背后,是她辛勤的耕耘和不计得失的付出。

记者在千里山镇新丰村村民杜玉荣家中见到了他的妻子祁艳丽。据了解,杜玉荣很早就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那时家里还有一个上学的孩子,全家就靠低保艰难度日。考虑到他家的实际困难,村里研究决定帮助其妻子祁艳丽安排了村里保洁的工作,同时兼任交通劝导员、环卫监察员、治安巡逻员、安监巡查员、基础设施看护员的任务。这“五员合一”的工作,可以为这个贫困家庭每月带来2000元的收入。

一些村民、邻居都劝她没必要把自己搞那么累,靠政府的帮扶就行了。可是,祁艳丽不愿意,她更愿意接受政府的就业扶贫政策,靠自己的双手和劳动让自己家真正实现脱贫。“这‘五员合一’的工作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家的生活压力。去年,村里又帮助我们搞起了‘庭院养殖’,我也试着养起了猪和鸡,这不,今年过年我家养的猪还卖了个好价钱。”祁艳丽说,“除了干好自己的这份工作,我还准备再养上两头猪,争取把日子过得更好。”

如今,已脱贫的她家,有着温馨的小窝和生活中那股温暖的“烟火气”。可祁艳丽依旧不想停止奋斗的脚步,她一直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生活状况,这份坚定,让记者动容。有了这份坚韧的信念,人生又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呢?

据了解,为了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海勃湾区制定出台了《海勃湾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配套政策实施意见(试行)》和《海勃湾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切实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政策,按照攻坚期内“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责任不松”的原则,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提升工作保障。2020年,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人口,海勃湾区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设立了“菜单式”帮扶,并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跟进服务,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人口实现增收致富。

挂职新丰村第一书记的吕慧,从2013年来到新丰村,一干就是7年。这些年来,他坚持“全面走访,不漏一户”原则,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信息、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住房情况及致贫原因,并认真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建立档案,确保信息准确,为开展“一户一策”菜单式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今年,吕慧按照“一户一策”的帮扶思路,针对每户建档户具体情况,分别为其制定帮扶措施,实现了“一对一”精准帮扶。虽然新丰村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但吕慧依然没有松懈,还是本着“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能帮则帮,时常给予关心。

下一步,海勃湾区将继续重点对千里山镇正常脱贫的42户102人给予各项扶贫政策,巩固提高脱贫成效,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工作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全力补齐工作短板,确保高效高质做好各项工作。

长效增收  “探索式”助村民致富

近年来,海勃湾区坚持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着力在提升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探索建立村内产业、村外就业、资产入股等增收模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长效增收。

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地村建档立卡户王明换家,他的妻子正在忙着给20多只小鸡喂食,刚下夜班的王明换也不闲着,帮助妻子收拾院子,不一会儿,院子就被拾掇得干干净净了。

王明换和妻子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可这两个孩子出生后,却都患有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手术费、治疗费先后花费了30多万元。王明换和妻子一直没有放弃,卖掉了家里的房子给孩子们治病。这些年,经过多次手术,两个孩子的髋关节已经复位,日常生活不再受影响,还都考上了大学。但是,王明换家也欠下了不少外债。2014年,王明换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期间,教育扶贫、村集体经济分红、就业扶贫等各项措施都落实到了他家。“2016年,孩子一个考上了本科,一个考上了专科,教育扶贫资金一次性资助了我们7万元。”王明换说。就在同一年,王明换家正常脱贫。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勃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现象。去年,海勃湾区为符合要求的建档立卡学生22人发放补贴资金4.725万元;今年,计划在9月份发放2020年度教育扶贫补贴;海勃湾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符合条件的已全部纳入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目前,在鸿源达包装制品公司工作的王明换,虽然三班倒工作忙碌些,但是心情却舒畅了许多。他告诉记者:“之前打零工,收入不稳定,驻村的扶贫干部通过给我们提供各种就业信息,让我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也稳定了。现在每月挣3000元出头,我妻子挣2000元,加上低保、庭院经济等收入,我家一年可以收入8万元左右,外债也快还清了。”现在王明换的女儿一个已经大学毕业,另外一个女儿也即将毕业,王明换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自脱贫攻坚以来,新地村在把各项脱贫政策落地落实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建档立卡户解决就业问题,还助力他们发展庭院经济。目前,新地村有5户建档立卡户共12人,通过发展了庭院经济全部脱贫。

今年,新地村又有了新的村集体经济——果园项目。村里经过研究,决定利用近40亩此前闲置的土地,种植新品种红提梨和雨露香香梨,累计2000棵。目前,果园项目已经顺利实施。“除技术人员外,种植、管理果园的劳动力,我们都要优先本村建档立卡户和村民。”新地村第一书记杨国强说。

近年来,新地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分别利用扶贫资金向乌海市蒙根花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邦洁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累计投资200万元,每年可收益13万余元,全部用来给村里的贫困户分红。

集体经济  “品牌化”创多元增收

目前,海勃湾区各村(社区)都有集体经济收入。

近年来,海勃湾区又积极打造起“千镇团结新村”品牌优势,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创建本地的果蔬品牌,让贫困户增收,让市民吃到放心菜,注册了“千镇老韩家”蔬菜品牌,指导贫困户种植“普罗旺斯”水果柿子。

今年1月16日,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蔬菜精拣配送车间揭牌运行。新鲜的蔬菜,经过工作人员精挑细选,进行保鲜包装,贴上“千镇团结新村”的专属标签,再装箱发运。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村民广开销路,为广大市民提供健康、有机食品,团结新村严格要求农户按照有机、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种植,发展本地蔬菜生产基地,并建立千镇团结新村蔬菜精拣配送项目,打出“千镇团结新村”和“千镇老韩家”品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目前,“千镇团结新村”蔬菜精拣配送项目与海勃湾城中供销社、白嘎力放心早餐等达成合作意向,在城中供销社门店设置“团结新村果蔬专柜”,将无公害“菜园子”搬到市民家门口;还将配备厢式恒温保险车并建设恒温保鲜库和冷冻库,保证蔬菜的新鲜和安全。

在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全村及贫困户增收方面,海勃湾区各村皆有特色。

王元地村以“党建促发展,文化展自信”党建品牌为引领,牵头成立市鸿星田地种养殖合作社,进行小麦种植深加工,利用村内3000余亩小麦种植(年产小麦700余吨)优势,延伸下游产业,提高附加值,打造了“王元地”优质面粉品牌,还实施了蔬菜面、全麦面、手工馒头、面包、油饼、面条、面人等传统面食深加工项目,同时创新开展手工面粉DIY项目,吸引广大市民亲自体验面点制作。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这是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第一书记刘哲驻村三年来最深刻的体会。当年,他刚刚到任时,建档立卡户苏智连一个人生活,因病致贫,一度心情低落,是刘哲的开导和帮助让她重拾信心,还发展起了种养殖产业,如今的苏智连,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8年底,刘哲通过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党支部牵头与企业合作,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乡里林居”养殖园就是刘哲为巴音乌素村重点打造的一个林下经济类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该项目占地28亩,是一个集绿色农副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及采摘为一体的农家乐基地。这几天,养殖园又引进了五千只蛋鸡,在发展集体经济、引导村民致富增收的路上,巴音乌素村一直没有停下脚步。目前,巴音乌素村有集体经济项目5个,村集体每年可从集体经济项目中稳定增收近20万元,部分脱贫户还在集体经济项目中实现稳定就业与致富增收。

脱贫之星  “引路者”发挥示范效应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村里还涌现出一批脱贫之星,赵子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如一粒粒火种,点燃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

今年60岁的赵子清和妻子是海勃湾区巴音乌素村村民,二人身有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的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在各项扶贫政策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赵子清一家的生活水平大为好转,尤其是2019年,他家在产业扶贫贷款的支持下,发展起了养殖业,养殖规模已经达到16头牛和40只羊。

听说建档立卡户赵子清家的牛刚刚下了小牛犊儿,一大早,巴音乌素村第一书记刘哲便来到了赵子清家询问情况,关心之情溢于言表。从贫困户到脱贫之星,赵子清的脱贫之路离不开刘哲的帮助。当年,刘哲在走访中发现,赵子清身体残疾,老伴儿也常年患病,生活十分困难,了解到情况的刘哲把赵子清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帮他申请贷款,发展庭院养殖,每每说起第一书记刘哲,赵子清也是连连称赞。

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赵子清是信心满满的。“去年,我家养的牛羊数量都有增加,养殖业发展得挺好的,我的生活有奔头了。”赵子清说,“今后,我还要发挥养殖户的带动作用,带动乡亲们发展养殖业,不等不靠,努力致富增收。”

同村的徐玉飞多年前因事故截肢,如今只能依靠假肢行走,非常不方便,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这几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以及脱贫之星赵子清的感染下,徐玉飞也重拾信心,租种了其他村民的土地,还发展起了奶牛养殖业,仅仅去年一年的纯收入就增加到了2万元,小日子过得很是舒心。

刘哲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贫困户都已经完成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产业,收入也大幅度增加,村民精神面貌也都有了好转。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收获,看到他们十足的干劲儿,我们也倍感欣慰。”

去年以来,海勃湾区坚持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拧紧压实责任链条,认真履行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分领域推进各项工作。为了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19年4月份,海勃湾区还出台政策,对健康扶贫政策的补贴标准和大病救助范围进行了调整,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切实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政策。巴音乌素村的致富故事就是海勃湾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绩的证明。

据了解,去年,海勃湾区脱贫攻坚扶贫资金共计382万元。其中,自治区级扶贫配套资金4万元,乌海市级扶贫配套资金78万元,海勃湾区级扶贫配套资金300万元,用于帮扶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提升以及“两不愁、三保障”应急处置等扶贫相关工作。

对于今年的期望,村民们和村干部也有自己的盘算。赵子清说,今年准备把牛羊的品种更换一下,再把规模扩大一下,争取更好的收益。徐玉飞则希望把种植面积再翻一倍,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刘哲对于今年的期待,信心满满。“今年,我们要对所有享受过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一个回头看,看看大家有没有返贫的风险,看看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脱贫攻坚战结束后,下一步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我们将有效地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给村民们带来更大的实惠。”

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义务教育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现象;安全饮水有保障,全区安装28台大型净水设备和8台家用净水机,都正常使用;住房安全有保障,结合十项“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对农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等级鉴定结果进行再核查,不存在危房;开展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落实兜底政策“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摸底,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多管齐下发展产业及村集体经济,由41家帮扶单位为66户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殖等产业增加收入。

2020年,海勃湾区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体系,坚持“领导向一线集结、镇(街道)力量向一线坚守、驻村工作队向一线驻扎、工作重心向一线聚焦”的工作方法,确保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坚持“减支就是增收”的理念,直面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创新减支返贫机制,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有效破解刚性支出致贫返贫问题,目前,海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分别达到100%;坚持健全培训体系,组织区级、镇级和村级扶贫干部进行分级培训,开展扶贫政策培训、业务培训。

下一步,海勃湾区将全力推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中河源社区花卉种植、团结新村蔬菜配送等项目,帮助建档立卡户改良“普罗旺斯”水果柿子等品种,实现持续增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严格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进一步拧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和党组织工作责任,加大对扶贫办、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的工作考核力度,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