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安盟新闻 > 正文

九曲碧水汇风华

乌兰毛都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

寻山而走,近水而歇。汩汩的清泉山在脚流淌,山为琴、川成弦、地为璇玑图上的奇幻自然盛宴里,竟是山依水而柔情,水傍山而壮美,乌兰河、海靳斯台郭勒河、贺尔苏河等20余分支汇聚而成远山外的一条大河——归流河。

归流河由宝格达山南部源起。这个在《元史》《明史》《蒙古地志》中都有记载的河流,几经易名后改称为归流河,而其意“杏花飘落的河”竟是“夹岸数万步,落英千余里”。这条河从西到东顺着村庄逶迤流过,全长277公里,流域面积达970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065亿立方米。

传说很久以前,在札萨克图郡王祭祀的白银朱日合山南麓有一个阿尔斯愣哈达,哈达下面居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名叫巴音,他和他的老伴儿以种田为生,老两口膝下有两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大女儿叫归勒儿,小女儿叫洮儿,他们生活虽不富裕,但一家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天有不测风云,两个女儿长到十六七岁时却双双被病魔缠身,因当时缺医少药而相继离开了人世,老两口失去爱女痛断肝肠。两个姑娘辞世之后,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们恳求山神让她们分别化作了两股山泉,日夜不停地奔涌。两股泉水流成两条河流。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个姑娘,就把两条河流称为“归流河”“洮儿河”。

前旗近70%的水资源来自归流河,70%的耕地用的是归流河水,城市用水100%来自于归流河水。归流河作为前旗的母亲河,与洮儿河形成了富饶的两档口河流域,32个村庄隐落于沿河的山水间。曾几何时,前旗人靠河吃河,重开发、轻保护,致使河床萎缩,过境段水质下降,安全隐患增多。最大的洪涝灾害发生在1998年,全旗15个苏木乡镇的200多个嘎查村、4.74万户农牧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其后数年,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不同程度地给农牧民带来危害。前旗因此吹响了保护母亲河的集结号。

而河害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保护母亲河,水岸同治、全域共治,方能标本兼治。

前旗发力控源截污、生态修复,从源头上为归流河减负。完成25万亩水保治理种草、造林任务,治理侵蚀沟31条,废水经过污水处理达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新增自治区土壤重点监管企业2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排放标准,工业园区废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在控制面源污染上,农业生产控肥、控药上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少施化肥、平衡施肥和集中施肥,年均节省化肥用量达30%。探索了以秸秆、畜禽粪便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创建了26个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村。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开发农药使用管理平台软件,实现了对规模种植主体由“纸上”到“网上”的全程监管,化肥农药的使用都呈零增长态势。2018年,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实现了负增长,低于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标准,农业发展上形成了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水资源得到很好保护。

2017年,前旗又吹响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号角”。全旗有三级河湖长266名,各级河长累计巡河3134次。从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6个方面入手,开展综合执法行动21次,清理私搭乱建5处,清理垃圾1850立方米,清淤2万立方米,有效保护了河湖良好水生态环境,推动了智慧、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有“名”有“实”的“河长制”,搭建起“党政责任链”,形成“部门共治圈”,实现“公众齐参与”,河湖生态治理不再“各扫门前雪”,保卫母亲河正在成为前旗人的行动自觉。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老大难”问题得以破解,河湖水系经络舒张、气血舒畅。

得益于系统治理、生态涵养,“缘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壮举一波接一波,扬名国内外的归流河酒、闻达于城乡的归流河大米真正应了那句“好水出好酒、好水产好米”的老话儿。

归流河酒制作采用传统工艺,年销量5000吨,100余种产品远销全区及京、津、冀、黑、吉、辽、晋、鲁、豫等省市的200多个大、中、小城市,创利税1000万元。酒品以玉米和高粱为主要原料,带动前旗农户种植玉米、高粱1万余亩,占到收购原材料的50%以上,为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贡献了力量。

位于归流河中游的归小枢纽,将归流河镇、巴日嘎斯台乡两大灌区产出的大米推向了高端市场,其中尤以归流河嘎查、小城子村、哈拉黑村稻米为最佳。灌区内种植稻田4.3万亩,并借助绿色、有机品牌实现亩均增收300余元。企业借助“绿色、有机”品牌打入全国一二线城市市场,大米每斤平均价格在35元,最高销售价格达到每斤170元,最远销售到海南省。3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部符合“兴安盟大米”品牌生产标准,带动农户5000余户,户均增收2200元以上。

流域内杂粮杂豆价格不菲,有机小米每斤卖到12元,有机黑豆每斤价格在13元以上,而且还只供应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型超市。“驯化”成功的野生黑豆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野生黑豆种植方法”专利,被评为国家级名特优产品,成为合作社的“精品名片”,填补了自治区黑豆野生驯化的空白,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合作社年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5个村、300户农民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走出了一条拉动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河湖流域的不断治理与农牧业生态发展,使之“三位一体”的生态农牧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已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56.5万亩,17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1家有机食品企业通过国家认证;反季水果蔬菜从业人数达到7502人,分布在全旗35个嘎查村,年生产蔬菜水果3.8万吨,年获利2亿元。

举首碧空万里,闭目水潺鸟鸣,那便是青山如黛令人向往、碧水清流飘如白练。

富足和安详里饱含前旗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用最坚决的态度“护绿”、用最科学的方式“用绿”、用最严密的制度“管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绿色”这个亮眼的底色串联起农牧业、工业、文化、旅游等业态。但前旗人没有构建千户一面的规格化小乡村,这里依然保持着水清鱼鲜、果木交荫、羊肥草盛的自然图景,依然保持着“库区鱼肥人脍玉”“青山果熟客分金”“草绿奶香溢万家”的特色。世世代代种田养畜为生的农牧民,也开始试着“经营”村庄,即使是简单的种地养畜,也有了新内涵——生态农业、有机食品这些新“课题”如火如荼展开,除了种地养畜,庭院经济、农家乐、牧家乐、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在“创业富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畜牧生产实现新高,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1661元。干净整洁的巷道、新式瓦房、休闲的老人和孩子,都让人眼前一亮,手机、电脑成为新一代村民新的生产工具,很多家庭还开起了私家车……处处折射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