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海新闻 > 正文

守护非遗文化 传承民族瑰宝 ——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所在。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支持传承人传习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稳步推进各项保护工作。

加大保护力度

拓展非遗发展空间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11年正式启动,至今已近10年。 其间,我市相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构,制定了《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整理、归档与申报。

通过普查发现,我市非遗线索主要集中在根雕、剪纸、面人、手工刺绣、烫画、雕塑、饮食技艺和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与评审工作,积极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申报非遗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区县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的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的项目10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的项目7个。我市现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去年,我市的蒙医沙疗还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今年,各区文化部门不断加大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力度。6月10日,海南区文化馆对首批海南区级非遗申报项目作了评审,沙书、剪纸列入海南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乌达区正在对糖画技艺、传拓技艺、程派八卦掌等项目开展申报工作。海勃湾区正在对牛角弓制作技艺、蒙古族刺绣技艺、插花技艺等项目开展申报工作。市群众艺术馆重点对我市的传统饮食进行了挖掘申报。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我市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5—2016年市财政分别安排专项经费25万元,市群众艺术馆两年共发放非遗传习补贴6万元。2018年,市群众艺术馆为14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习补贴4.6万元。2015年以来,我市还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争取到非遗方面的经费50万元,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去年,争取10万元非遗传承人研培经费,开展了书法和烫画的培训,共140多人获益。今年,我市还将争取非遗传承人研培经费,开办挂毯织造技艺和戏曲传承人培训。

营造浓厚氛围

非遗保护深入人心

传统烫画、挂毯织造技艺、唐卡装裱技艺、蒙医沙疗、传统武术燕青拳、太极书法、三才翻子拳……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如今,这些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被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迷人的魅力。

6月13日,市书画院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在市书画院联合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展板、现场讲解的方式向市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及非遗保护相关知识。

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十三太保武术内养功”“三才翻子拳”“无极掌”等轮番上演,赢得了观众们阵阵喝彩。舞台下,我市非遗传承人向市民现场展示牛皮烫画、唐卡装裱技艺、挂毯织造技艺、糖人制作等技艺的制作过程,让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大饱眼福。

活动当天,我市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相继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展示、蒙医沙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8大项活动,内容包括三才翻子拳、羊肉蘸糕、手工奶制品等30多个非遗项目及传统手工艺的展示与宣传。

非遗瑰宝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宣传推广、互动体验、展示展演。我市每年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非遗及非遗保护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我市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有效扩大了知晓率,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

搭建平台  

做好非遗传承发展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让非遗项目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日前,在市人民公园东门韵悟斋门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体验活动开展起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会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志刚为现场群众、学生进行唐卡装裱技艺的展示与讲解。

看着彩色的丝线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手中来回穿梭,听着唐卡手工装裱的历史故事,大家对手工艺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勇于传承的精神赞不绝口。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志刚告诉记者:“非遗文化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让大家理解这门文化和技艺是我们非遗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把这历史的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做有根的中国人。”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自2012年起,我市三才翻子拳传承人刘东贵、赵海滨分别在聚英中学、兰亭小学、市四中和市职业学校开展武术传播工作。市蒙古族中学开展马头琴、呼麦、长调的传承培训,并于2018年进行了首次汇报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太极书法传承人乔继东,多年在海馨社区、乌达区的各社区、阿拉善盟乌素图和自治区展览馆常年讲习,让书法爱好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太极书法文化的魅力……通过一系列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感受、体验到了非遗的文化魅力,助推了全市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市地处三大沙漠的交汇处,有着发展蒙医沙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18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沙疗学术研讨会暨京蒙宁传统医学学术论坛”举行,来自北京、宁夏、青海等地的260位代表进行了沟通与探讨。经过几年的发展,蒙医沙疗传承人在乌达区设立了专门的蒙医沙疗科,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增加了20多名新传承人,目前还在建设2个蒙医沙疗研究和健康康复中心,市政府也将蒙医沙疗列入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项目。

在2016年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非遗年货节”中,我市非遗代表传承人毕锡彬的烫画收入达近万元。剪纸艺人韩向宁的剪纸作品《带电作业》和《十二生肖图》被内蒙古博物馆收藏。卢云山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我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去年,我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拟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几字湾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2020-2024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今年,我市计划对市书画院进行改造,积极打造“非遗保护中心”和“群众百姓舞台”,设非遗传习所、非遗展厅,逐步将非遗文化引入旅游市场,推动非遗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挖掘非遗项目,不断加强保护力度,大力弘扬非遗文化,让广大市民更好地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促进我市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赵永刚)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