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正文

两任方舱医院院长何强:于“生死时速”间觅生命曙光

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浙江省人民医院供图

(抗击新冠肺炎)两任方舱医院院长何强:于“生死时速”间觅生命曙光

中新网杭州6月4日电(钱晨菲徐翘楚)“在武汉,我们守住了两条底线。一条是方舱医院病人零死亡,一条是医护人员零感染。面对疫情防控,我们时刻准备着。”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接受采访时说。

56天,转战4家方舱医院,管理1600多位患者,治愈出院1070名。如今,回想起跨越700多公里的“抗疫”之路,两次担任方舱医院院长的何强说,在方舱奋斗是于“生死时速”间寻觅生命曙光。

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浙江省人民医院供图

“1天建成方舱医院”

四个月前的2月4日,经过十多个小时奔波,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抵达武汉。

“当时,武汉各大医院床位告急,医疗资源非常紧张。”为了缓解“人等床”的紧张局面,何强接到了第一个紧急任务: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改造成江汉方舱医院。

“改造方舱医院的命令来得很突然,我们没有方舱医院的管理经验,也不了解它的运行模式和组成特点,在摸着石头过河。”何强说,临时调用集装箱作为医护人员的通道、进行人员培训……用时一天,18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交付使用,首批收治900多位患者。

面对激增的收治压力,何强以“与死神抢时间”来总结。

“在武汉的时间是用分钟来计算的。疫情最吃劲的时候,每位医生一天要负责60-70名患者,一天工作6小时下来,仅在院内就能走上2万多步。”他说,因处于探索阶段,在江汉方舱医院的日子也有着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不安和举足无措,但信心和耐心是最好的良方。

从无到有的江汉方舱医院,是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病人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其也为后续方舱医院建设提供了样本。

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浙江省人民医院供图

“方舱是最早看见生命曙光的地方”

积累了江汉方舱医院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在建设第二家方舱医院——黄陂方舱医院时,何强及其团队多了几分底气。在将方舱医院建设的规章制度形成体系之外,还引进了新技术、新方式。

“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病变很快,动态检测、准确判断患者的肺部进展至关重要。”何强说,基于5G技术,该团队率先引进了5G超声机器人。远在700多公里外的杭州专家可通过手柄远程控制超声机器人,隔空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大大提高了检查效率。

在方舱医院,陌生的环境、缺少家人陪伴让患者产生抵触情绪。为此,何强及队员们开启了“花式”减压。

“我们会带着患者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转战光谷日海方舱医院时,我们还在墙面上张贴了许多科普资料,用武汉话鼓励患者。”何强说。

在他看来,方舱医院也是疫情直接的前哨战地。“在光谷日海方舱医院建成之际,好消息随之传来——无病人入住。从最初江汉方舱医院病人大批量收治,到黄陂方舱医院有计划收治,再到日海方舱医院的‘床等人’,方舱医院是最早看到胜利曙光的地方。”

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浙江省人民医院供图

“随时待命,准备出发”

随着武汉收治病人“清零”,各家方舱医院陆续迎来了“关门大吉”。面对空无一人的场馆,何强直言,“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3月30日7时许,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结束了56天援鄂任务返程,当天也是何强第一次有心情好好看看这座城市。“走的时候武汉车辆渐渐多了起来,城市开始复苏。交警们特别有心,带我们沿着武汉的景点慢慢出城,让我们能好好看看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回到杭州,除了感受到亲友的热情迎接,女儿的转变让何强感到惊喜。

“我和她妈妈都是医生,她以前会抱怨我们没时间陪她,所以她不想学医。而这次回来后,她竟然立志从医。”何强说,救死扶伤所带来的幸福感是很多职业不能代替的,女儿的转变让他很欣慰。

如今,何强每日依旧保持着对疫情的关注。“我们时刻准备着,有任务就出发。”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