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巴彦淖尔新闻 > 正文

人口增长速度趋缓 城镇化发展隐忧显现

—临河区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坚定不移地走人口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道路,努力使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谋篇布局,全区常住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但近年来人口净流出现象逐步明显,城镇化发展隐忧逐步显现,应及早采取措施,未雨绸缪,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临河区人口发展经历

纵观临河区人口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总量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差异。全区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59年),全区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社会秩序稳定,医疗水平逐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发展迅猛,呈现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10年中,每年份出生率均保持在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以上。1959年人口总量15.32万人,比建国初期增加8.81万人,年均增加8800人。

第二阶段(1960年—1961年),临河区乃至全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大跃进”运动广泛开展,“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城乡居民普遍生活困难,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人口发展陷入低谷。人口出生率由1959年的35.0‰下降到1961年的16.0‰。

第三阶段(1962年—1973年),建国以来人口生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这期间,三年困难时期积累的生育能量得以释放,出现了补偿性生育高峰。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刚刚提出两三年的计划生育工作被迫中断,人口增长处于无控制状态,人口增长迅速,形成了长达12年的生育高峰。人口总量由1962年的17.69万人增长至29.91万人,12年间净增12.22万人,年均增长10200人。其中,1962年出生率41.0‰,死亡率5.0‰,自然增长率高达36.0‰。

第四阶段(1974年—1990年),人口增长发展趋降。国家开始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并逐步得以贯彻执行。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生育工作第一次被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人口失控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临河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与七十年代相比,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都有了不同程度地回落,出生率趋降,增幅呈回落趋势。人口出生率由1974年的24.6‰降至1990年20.25‰,1990年全区人口总量41.14万人,比1974年增加12.32万人,年均增加7703人,是建国以后人口增长最为低速的时期。

第五阶段(1991年—2000年),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1991年到2000年,临河区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到2000年临河区常住人口为49.25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8.10万人,年均增长8100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81%。

第六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临河区常住人口呈现了低速平稳增长态势。人口出生率降至10‰以下,2019年临河区常住人口为55.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36万人,年均增长3345人,年均增长速度降至0.64%。

综上所述,临河区人口再生产类型也由高出生、高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完全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自然增长态势趋缓,人口总量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期。

二、人口聚集能力逐步增强

随着临河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建投入的不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区域的容纳能力显著增强。临河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27平方公里扩大到55.0平方公里。新建成的黄河湿地公园、金川大桥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成为新的城市坐标,人文居住环境的日益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日趋完善,人口集聚能力逐步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口的增长保持着稳定的态势,外来人口在经济建设大发展的作用下稳步增长,全区常住人口总量由1949年8.8万人增加至 2019年的55.6万人,增加46.8万人,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呈现出逐渐融合互相促进的趋势。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人口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既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不断转变的过程,也是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地域的不断扩大,乡村富余劳动力由乡村向城镇流动,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临河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前,由于人口就业压力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现实国情,城镇化进程较缓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临河区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1949—1978年近30年里,全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6.95%增加到19.62%,平均每年仅提高0.64个百分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河区社会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使积压多年的城镇化发展能量得到有效释放,结束了城镇化长期徘徊不前的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加上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临河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吸纳和聚集人口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临河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9年的6.95%上升至到1990年的39.67%。1991-2000年,临河城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00年底,全区城镇化水平提升到45.68%。2001-2019年,临河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提速,新型城镇化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9年,全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至70.1%。

四、临河区人口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增长潜力不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生育、养育和教育是面临的最大成本考验,也是每个家庭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2019年常住人口同比仅增长0.18%,人口出生率为8.1‰,同比下降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同比下降0.12个千分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活成本过高。一方面从全区来看,近几年房价不断上涨,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757元、20249元,一平米住宅的价格相当于1个城镇居民2个月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3个月可支配收入,一个城镇居民20年的可支配收入才能买一套中档的住房,而一个农民一辈子的收入也不够给儿子在城里买套住房,还需贷款;另一方面,学龄前儿童看护、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的增加,也加剧了育孩负担;二是生育意愿不强。由于目前的婚育主体主要是80、90人群,传统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生育观念已逐渐转变,部分人群更愿意“晚婚晚育”,甚至不生等等因素。这无疑成为抑制生育率的桎梏,从而导致人口增量的潜力不足。

(二)流出人口规模超过流入人口。人口流量问题逐渐显现。从户籍人口来看:2019年迁出人口为9276人,迁入人口为8145人,人口净流出1131人。由于临河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环境、生活条件等仍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净流出。而且主要是以青壮年劳动人口为主力军的流动人口不断向城镇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转移,加剧了流出地的养老负担和教育问题,随着人口的净流出,将会丧失劳动力优势,特别是人口净流出导致经济承载能力不足,人才外流,农村缺乏劳动力,也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我区将和全国一样,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转变成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656人,比2000年增长46.82%,占全部人口比重为10.83%,比2000年提高2.72个百分点。

(四)户籍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城镇发展更加强调质量的提升,人口市民化问题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大重点。2019年临河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2.5%,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个百分点,临河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全区仍有大部分人口未能实现真正的城镇化,户口在农村,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享受不了与户籍挂钩的城市服务,人口“半城镇化”现象依然突出。

五、积极应对人口和城镇化发展隐忧,探索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运行的可行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科学规划人口发展。“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迎来新一轮人口生育行为的大幅增长。随着社会抚养成本的上升,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评估,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人口生育政策,解决生育率不高的问题,在保持人口总量稳定的前提下,优化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养老产业,要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开发适合不同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快打造优势产业,大力吸引外来人口落户。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发展由过去传统劳动集中型向科技研发型转变。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为了加速人口回流,一是发展产业留住大、中、专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同时,吸引市外人口在临河就业。二是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加大住房租房保障,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三是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外来务工人员更多保障。四是强化技能培训、落实优惠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外出人员回乡就业创业。

(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伴随着农村土地、计生等各方面政策的优惠以及农村土地价格的日渐上升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部分农民担心进城后失去原有的土地,农民城镇化积极性不高,流而不迁、不愿意转户籍。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进城的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因此要在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层次,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后顾之忧,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来源:临河区统计局   丁红梅)

[责任编辑: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