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土声音 > 正文

让“云上博物馆”走得更远

内蒙古博物院推出线上展览解读精品馆藏背后的故事, 5G文旅直播走进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等文博场馆和景区……疫情防控期间,我区开展一系列博物馆云上展览活动,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云游”文博场馆、尽享文化盛宴。

不可否认,疫情对文旅行业线下业务带来不小冲击,但却在另一方面促进了线上业务的蓬勃发展。有很多博物馆充分利用数字智能科技为自身赋能,在“云端”开发新的文旅服务,成绩斐然。以昭君博物院5G直播为例,仅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官方微博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达到23.4万人,同时在线人数达到4.1万人。线上模式拓展了博物馆的接待能力,降低了管理成本,博物馆得以展示以前难以开放的区域和很少展出的珍贵文物,为公众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讲解。同时,博物馆直播让不少“文博人”掌握了全新与观众沟通的方式,大幅提升了展览展示的互动性。徜徉在“云上博物馆”,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历史,关注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走进博物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一种常态娱乐安排和生活方式。“云上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火了一把,然而疫情过后云上模式是否可持续,还需进一步的思考探索。线上直播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是在传播途径上的一次有益尝试。从长远来看,或可成为博物馆多渠道满足公众需求的必然选择,成为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地把线下资源全盘照搬线上,“云观馆”最终也会失去价值。要想热度不消散,留下更多“硬核”,博物馆云上模式必须走向创新、走向深入。

博物馆要在“云端”搭建长效的传播阵地,需要把握好不同人群的诉求,做好分众传播。目前一些博物馆的“有心”尝试值得借鉴,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细分观众群,专门针对儿童提供直播活动。但总体来说,博物馆直播的市场划分还是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调研设计,满足普通观众和文史爱好者等人群的多元需求。另外,“云观馆”还需注意和线下的差异,注重跨界融合创新。设计产品时与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不断跟进新科技手段,多从观众视角出发,挖掘独家故事和专题,为观众带来平日走进博物馆难以获得的参观体验。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大众参与方式,但只要我们把握新机遇、用好新技术、做好新突破,“云上博物馆”必将会走得更远更好。当然,不管是在云端还是在线下,博物馆传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不会改变。(王文婧)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