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和浩特新闻 > 正文

乡村支教3年 张俊峰为村里孩子点亮一盏心灯

 张俊峰是呼和浩特市一个46岁的中年男人。3年前,张俊峰把父母在和林格尔县农村一个简易二楼改成了公益支教学堂,起名“小白杨公益支教”。他发动身边5名教师,为村里20多个贫困、特殊家庭的孩子做寒暑假期的公益助教、心理辅导。

张俊峰说:“我也曾是农村的孩子,我想通过公益支教的力量,尽力为村里的孩子点亮一盏心灯!”

村里的支教学堂

4月28日,呼和浩特市的爱心志愿者来到和林格尔县西沟门村,为张俊峰支教学堂里的孩子们送来20多套校服。

一时间,孩子们沸腾了。他们在学堂外面的两张乒乓球桌上,脱下自己的衣服,试穿新校服。张俊峰憨厚地笑着,帮小一点的孩子脱袖子、扣扣子——校服是不同的地方捐赠的,颜色设计、号码并不统一,有孩子穿着不合适,不得不放下喜爱的款式,试穿另一套并不喜欢的,便撅起小嘴不高兴。张俊峰一旁很平和地安慰着,像一位慈爱的父亲。穿好新衣服的孩子们尽情地嬉闹着。

张俊峰父母房子的位置很好,是个简易小二楼。一楼的一面墙被张俊峰改装成了图书角,接受各地爱心志愿者的捐赠,二楼是两间可以容纳20个人的教室,书桌也是别人捐赠的。张俊峰笑着说:“我特别感恩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支持,我这个学堂坚持不了3年。”

2020年,疫情期间,张俊峰没能像往年一样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也没有邀请其他支教老师参与,村里许多孩子看到他在,就自发过来写作业,围着听他讲故事。张俊峰辅导孩子们写作业,和孩子们谈心。

支教初心

志愿者们在二楼的教室里坐下,想听听张俊峰对公益支教的经验和心得。

在许多志愿者眼中,张俊峰性格坚毅,是个很有情怀的人,他文章写得好,喜爱国学,会做生意,还能够坚持在村里做假期公益支教学堂3年,对公益活动的项目化有独特想法。

张俊峰笑着说,因为出生在农村,是70后,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心理几乎很少被大人关注。他小学时,很想去北京看看,曾和小伙伴们天真地认为沿着电线杆走就能到北京,于是几个孩子曾一起徒步走出十几个公里,最终被焦急的父母们找见后一顿打。那一刻,孩子们的心里是那样的委屈。

张俊峰很顺利地上了中专,毕业后在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部门做技术工作,后辞职经商,生活富裕。但是张俊峰始终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8年初,张俊峰回村里和同学聚会,看到村里的孩子们到了假期基本属于无人管,一个个脏兮兮的,大冬天堆在小卖店门外吃小零食。听同学说,村里物质生活提升了,可教育状况却令人堪忧,学校优秀教育资源少、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

张俊峰和几个同学心里很难受,他们当场为西沟门小学捐款7000元,他萌生了要在假期做公益支教学堂的想法。

动员支教老师

张俊峰先后考察了两个村里的小学,最后决定在西沟门村建立假期公益支教学堂,西沟门村是个移民村,孩子们多,父母的房子正好用来做教室。

从来没有过办学堂的经验,张俊峰听说,一位老同事的女儿叫程雅娜,有丰富支教经验,每年都会去各地支教,他先打了电话沟通,没想到两个人竟然通话2个多小时,张俊峰和程雅娜的理念一拍即合,对教学和孩子们的心理关怀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计划。

“坚持做支教,不是一时兴起,不光要有情怀,最重要的是要承担、要坚持下去。这个真的非常难,好在我身边五六个老师一直和我在坚持,还有我家里的亲戚,他们也在帮我一起做。”张俊峰欣慰地笑了。

刚开始,为了找到有教师资格的正式教师,还要有做公益支教的意愿,而且一个假期往往要坚持40~50天,没有人敢去冒险。张俊峰先是动员了小舅子媳妇和弟媳妇,他们都是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是家里人非常了解张俊峰的人品,答应了他。

支教学堂开了

2018年夏天,张俊峰的假期支教学堂开了,一共5个支教老师。白天,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张俊峰的父母就给老师们做饭,晚上,老师们住在一间简易的宿舍里。

教学内容上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张俊峰还专门为孩子们设置了国学课堂,由他主讲。

刚开始,学堂只来了6个孩子,村里人对学堂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经过几天的教学接触,老师们发现,学堂里的大部分孩子不太自信,不敢主动发言,学习习惯很差,甚至有孩子小学高年级了,自己名字的笔画都会写错。有一个小女孩儿,胆子很小,都不敢大声说话,走路也悄悄的,家访后得知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家,父亲忙于生计,很少关注她,孩子一直很自卑。

老师们把对学生的心理关注放在教学首位。张俊峰试着和每一个孩子做朋友,孩子每一个小小的变化都给予适当的鼓励。渐渐的,这个小女孩儿脸上有了微笑。有一天下课后,小女孩儿悄悄把一个小纸条递给了张俊峰,问他问题,张俊峰就通过纸条和她沟通交流,鼓励她,小女孩儿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学堂里一个小男孩儿,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常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里农活儿很多,之前的学习马马虎虎,自从来了学堂,小男孩儿一改之前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天第一个来到学堂,衣服穿得干干净净,认认真真学习,还当起了孩子们的头儿,老师们有任务,他还招呼同学们配合。

学堂的学习氛围很好,没有压力,还很温馨,每到下课的时候,孩子们就围在老师们的身边问个不停,大家一起做游戏。

孩子们爱上了学堂,口口相传,还带来了村里的其他小伙伴,孩子们增加到20多个。

热闹的学堂

学堂里热闹起来,家长们也充满好奇,老师们的压力却大了起来。

除了常规学习,思想交流、活动分享、心理游戏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形式。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爱家人、爱自己,他们有了自己的理想,渴望着外面的世界。

最初,家长对孩子们在学堂的学习并不十分在意,有事儿就不去学堂了,也没有请假的习惯。张俊峰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慢慢的,家长们开始配合学堂的老师,从心里感激老师们的无私付出。

后期,许多形式活泼的互动课堂开在村里路边的大树下,吸引了许多村民。有村里人常常在他们上课的时候,悄悄拿着小板凳蹲在后面听。张俊峰的公益支教课堂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一期50多天的假期支教结束后,孩子们都依依不舍。“孩子们不愿意离开我们,走时,他们问我什么时候回来,那种渴求的眼神让我心里特别难受。”张俊峰说。

一期接着一期地做着,学堂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许多公益机构、大学生志愿者、国学教师,知道了公益支教学堂,想要支持张俊峰。教师们的队伍更加壮大了,学堂增加了美术等艺术方面的课程。为了能够坚持给孩子们上课,张俊峰还去考了教师资格证。

希望更多人 关注农村教育

2020年,已经是张俊峰公益支教学堂的第三年了。疫情特殊期间,张俊峰取消了老师们集体支教的计划。他回到村里参加了一线的抗疫活动,十几个孩子自发来到支教学堂里写作业,张俊峰亲自辅导,孩子们已经把他当成最亲密的人。

近日,张俊峰结束了他的辅导课堂,回到呼和浩特市。他创作的乡村题材网络连载小说《龙王庙里的老榆树》在公益圈儿里火了起来,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活泼的乡土气息,像极了乡村散文作家刘亮程的风格,网友们纷纷给他打赏。

再见到张俊峰,他说:“我为村里的孩子们做得实在太少了,一直很惭愧。写这个网络小说也是我在村里支教时的好多感悟,我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触动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关注孩子们的教育。”

2019年,张俊峰的女儿高中毕业,受父亲的影响,暑期她没有选择去旅游,而是去了云南农村支教。张俊峰送女儿过去,顺便考察了南方发达地区成熟的支教项目模式。他决定继续把支教学堂做下去。

“坚持做公益支教很难,但是已经没有回头路!”张俊峰翻出手机里的微信给记者看,是他带了好几年的孩子们发来的,都是些“张老师吃饭了吗?”“老师您在干什么?”一些普通的问候,可这些却是张俊峰继续坚持下去的原动力。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郝少英  通讯员  于昕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