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逆行手记 | ICU里的紧急救治!

钟祥市,被誉为钟祥版“小汤山医院”的钟祥同仁医院ICU病房。一大早,内蒙古医疗队的医生朱淑芬便来到这里,经过防护程序,进到病区里。

ICU病房从来不缺危重患者的呻吟,滴滴答答的机器声。但这个新改造的传染病重症监护病房却很安静,人们可以听到医护人员窸窸窣窣的脚步声音,患者和医护人员轻声交流的声音,偶尔传来的呼吸机报警发出的滴滴声……

“医生!”听到喊声,朱淑芬快步走了过去,其他几名医生也赶了过来。

一名54岁危重女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加重,高流量吸氧下,血氧饱和度仍然难以维持在90%。

“医生,有办法吗?”“医生,求求你救救她!”女患者的爱人就在旁边的病床吸着氧,眼巴巴地看着,时不时地摘下吸氧面罩,急切地询问医护人员有没有办法。

“您放心,有我们在,不会有问题。”一边安抚着女患者的老伴,几名重症专家一边低声地讨论着,达成共识后,立即决定给患者戴上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平常很轻松的操作,在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戴着两三层手套时,就有些“笨拙”了。

朱淑芬尽管有些着急,但是双手仍然在十分稳定地操作着仪器,和几名医生一起,快速地连接好呼吸机管路,为患者带好头戴,并观察着患者的状态……

女患者本来就呼吸困难,再加上看到这么多医生围在床边,情绪非常紧张,两手时不时抓住面罩,呼吸更加急促,开始出现人机对抗的情况。患者的这种情况,朱淑芬当年在抗击“非典”的时候曾经遇到过,因此,她知道该怎么做。

她一边调试着呼吸机的参数,一边快速地说着:“服药!”一边缓和了声音,告诉患者:“我是内蒙古来的重症科专家,你的情况非常正常,你不要紧张。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做,一会儿就好了……”

新冠肺炎会让很多危重患者失去了大声说话和清晰表达的能力,需要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通过自己的经验,结合监测、机器等去判断患者的病情,所以一个好的ICU医生要学会“读心术”。

朱淑芬一面告诉女患者适应呼吸机的方法,一面紧紧地握着患者的手,让她感受到温度和力量,并坚定地告诉她这是个过程,配合呼吸机治疗一定能好!

“一定能好!”这句话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的临床证明,对于一名病人来说,医生给她一个“一定能好”的信念,比什么都重要。女患者听懂了,也从她护目镜后的眼神里读懂了。

渐渐地女患者不再恐惧,身体开始放松,手也松开了呼吸面罩。同时,她还微微用力地握了握朱淑芬的手,表示她会听从医生的安排。

呼吸机的报警声渐渐消失了,患者的血氧渐渐上升,口唇也从紫绀变得红润。旁边,女患者的爱人不停地感谢着几名医生。

病人安静了下来,治疗继续进行着。病房里的其他病人,看到这一幕,也都放下心来,向几名医生投去了感激的目光。对女患者的救治产生了“信任”示范效应,此后,病房里的其他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医护人员的交流也多了起来。

这样的场面,朱淑芬和她的队友已经经历了多次。每经历一次,信心就会增强许多,她们的自信,传递给患者,也给他们带来了治愈的希望。希望产生的力量,加快了患者痊愈的进程。看到这些,朱淑芬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朱淑芬刚分配到钟祥同仁医院的时候,医院刚刚启用,已经收治了大量确诊病患。但是传染病病房设计存在问题,医治流程还不够完善,医疗设施也不够完备。她积极配合着院方面,从感染监控抓起,进而过渡到病房防感染的细节设计,从而切断了传播途径;朱淑芬还会指导当地医护人员熟练穿脱防护服……

随后,她作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首当其冲地第一批“全副武装”进入了重症病区。从此,晨光里的公交车,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与患者的亲密接触,成了她“战时”的工作状态。

目前,这名患者和她的老伴已经治愈出院。出院时,这对老夫妻还在寻找朱淑芬的身影。可是,他们又如何能够找到,他们看到的只是制式相同的防护服,感受到的是防护服里那颗医者的心。

此时,朱淑芬已经被调到了钟祥市人民医院重症科,这位和医疗队一起出征荆门的传染病专家,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抗疫“战斗”。(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春)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