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巴彦淖尔新闻 > 正文

怀念我们的老师高荫兰:有缘做师生,庆幸在一生

凡师生友谊恒久者,多始于故事,厚于格局。

2016年冬,北京一内蒙籍居民从河套老家请回一位月嫂,虽属啤酒厂下岗后半路转业,但技能已达地区金牌。与众不同的是,她不仅乐观豁达,且十分会活跃家庭气氛,语言表达有趣、有度。究其原因,自说得益于小学语文老师。

(合照)

奇怪,是哪位老师能令学生一生崇拜,念念不忘,为啥是小学而不是初中、高中老师? 当得知是巴盟师范附小高荫兰老师时,小孩爷爷兴奋无比,“那也是我的老师!”相差20年,竟是同门生。她还说与内蒙古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韩雪卿是同班同学。“牡丹雍容,茉莉花香”,高徒为名师备注。

高荫兰,小学特级教师,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国家级三奖得主。获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少儿先进工作者”、“优秀校长”等奖若干。1955年参加工作,1992年在巴盟师范附小副校长岗位退休。一生为人低调,很少有关于个人业迹的新闻报道,然而在该市、自治区学界、家长中却影响巨大,堪称内蒙古“一代名师”。

吾师德馨

教师节,是往日温馨的日子,今年却空怀叹惋。因为2月24日,83岁的她走了。感念师恩机会不再,今后之教师节便成了我们的思念节。

人人都说老师好,自古咏师多名篇,而我们这些生于“三年困难时期”的学生,却觉得她更加出众和别致……

1974年,我们在乌拉特前旗第五中学读初中时,她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因后来一位同学成为她的大儿媳,所以,与她家接触得更多更密。我们在45年的人生不同阶段、境遇、角色中,伴随她、观察她、阅读她,有着更多的理解和情缘。

她生于河北,长在河套,是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较早接受正规师范教育的职业女性,讲课技能娴熟,手势法、图表法、演绎角色法等 “全把武艺”。板书漂亮,运笔如神,字若其人。理想远大,学力强劲。激情澎湃,立志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灿烂、多梦、望远的“精神家园”。

然而,她被从急骋的战马上拽下。因长辈“历史问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人生,跌入低谷,背负着他人不解和自尊屈辱,和泥、脱坯,挖渠、背土,垒墙、盖猪圈,不舍昼夜,乃至身落数疾,患糖尿病、高血压、肾炎等。

不幸之后又遇不测。正当她退休返聘,贡献余热之时,年仅34岁的长子宪军病逝。她遭到了人生又一次重大打击,“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克忍眼泪,加班加点,用强劳动消弥着难以压抑的痛楚和忧伤。

从教40年,从公庙子、白彦花乡镇小学到前旗一完小、四完小,再往第五中学、巴盟师范附小。进退中小学间,没因“出类拔萃”而改行转业,未因挫折频仍而退却。信念如磐,志做终身职业教育者。

学生们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她的“工匠功夫”:“您是‘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践行者,不仅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给以正视苦难的意志准备;不仅是讲台上的师者,还是生活中的向导;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期,还影响着我们的毕业后”。“同辈比肩者胜,学生得道者强,有缘做师生,庆幸在一生”……

(乌拉特前旗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学生)探望恩师)

师者贵人

第五中学是新建学校,共六七百人,我班约50人,城郊、农村生居多。其中不乏课外拾煤核、捡麦穗、割野草的穷孩子。每年开学申请免费者多,愁煞班主任。

不假,“人贫志短”;不假,“父母的终点是子女的起点”。在那个物质匮乏、文盲普遍的年代,有些淘气学生是常人眼里的“坏孩子”,有些贫困生心理自卑、胸无大志,许多家长教子无方、简单粗暴。

而此时的她,如同“文明超人”一般地出现,简直是在“开荒”,既当“扶贫老师”,又当“心理医生”,一头顾学生,一头顾家长,注梦想和能量于家庭。

起初我班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有学生在教室抛物把女同学面部误伤严重;有人抛掷铅球把他人耳部砸伤;有人在课间钻入顶棚把屋顶踩坏……隔三差五惊动校长。

“家访”是那个时代老师的“标配”,她更是处理棘手事件的“家访忙人”。骑着一辆高横梁自行车,把上挂着黑色提包,微胖的身体从车上跨下,白皙的面庞,微笑的脸,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来家或半道上,与家长深情长谈……

有一次,一位同学因偷了一只鸡被游街示众。事后她吩咐学生,“要主动接近他,切不可羞辱、冷落他”。“他是单亲家庭,很可怜,虽犯错,但毕竟是个孩子,要往正路上引”。在阶级斗争“弦”紧、她遭遇过劳动改造的前提下,冒险护犊,实属不易。

我家父亲在“文革”中被害致残,生活拮据,度日恓惶。“家访”后,她把女儿小荣“下乡”靠劳动工分挣得的蔬菜送到我家。家母在世,每忆必说,“天底下哪有这种事,老师竟然给学生家长送礼”。

她把学生视为己出,真有“妈”的感觉。在一次下乡学农劳动巡查宿舍时,通过院里晾晒的褥子发现个别学生有尿床现象。当即判断是晚餐粥多、主食少所致,暗里给该生加供主食。

……吸烟,逃学,早恋苗头的学生“应有尽有”,她都“手拉手”拽回。学生的父母去世,她也曾送葬,还派学生春节去家陪同学过年。

关爱学生,无时不在,仿佛是“老师终生制”。我高中毕业后到乡下劳动,失落悲苦,写信求教。她很快复信:人生、机遇、努力……考学是最好的出路!后来我经高等教育深造后进入教育、新闻界,由旗、盟、区级工作变动,都是朝着“学习”这束亮光走进了专业化的职业道路。

2006年,我去呼市她家探访,她说我同学何玉莲开的饭店不景气,邀我同去“会诊”、指点。这时我们已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

那时代,大多数父母只能给子女以在校期的基本温饱,而管不了他们未来的成长和方向。但唯老师能做到,唯高老师做到了。

在入职后一次聚餐时,一长者说“人生最大的机遇,莫过于遇到一个好的领导”,在座者皆称深刻,但我却暗思未必,应改为“人生最大的机遇,莫过于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前期高人指教,那何谈后来?

高荫兰老师,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山高水长

我常想,有人说,有能力的人是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是被人影响。她,作为一个初中、小学老师,1995年离校,有啥能量具有这大的“粘”性,是她“粘”着学生,还是学生“粘”着她,凭什么介质把数届、几代师生关系粘合得如此牢固、久远?

去年母亲节前,我给远在呼市、已双目失明的她寄送了些有机西红柿,因感觉她生前回家乡的机会不多,“此物最相思”。当隔日电话核收时,她说,母亲节礼物“母亲”收到,谢谢学生们的电话、微信、礼品。

师恩难谢,比起她对我们的好,简直微不足道。她是“为了苦孩,敢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人。

在校期间,为了尝试“生活即教育,行是知之始”的理念,在正常课堂教育之外,她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周日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到外贸公司晾晒皮革,到制药厂清洗瓶子,到旗广播站学习播音。

看电影,是那时小县城人的渴望。买票打架、逃票、钻厕所窗等现象频发。而我们却有“福”了,老师有妙招。带着几个小学生找电影院领导,声情并茂,“我们初一一班想开展一次有意义的课外看电影活动,孩子们正在成长关键期,您看……”隔几日再开展一次“有意义”活动,“奖励三好学生”、“鼓励后进生”……全班同学用勤工俭学挣的“班费”轮流看一遍电影。每次“磨”票当我们畏难时,她便说要学会战胜困难,办好事不丢人,“看电影、寓教于乐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那时学校、班里举办的文体、绘画、书法等课外活动很多,但均免费。我曾参加过播音组、文艺队、墙报组活动,在旗礼堂演出过相声节目。同学何天军学画,杨维平播音,王秀荣、齐英梅等唱歌,岳峰、赵连印、斯琴、李长凤搞体育的爱好,都是那时培养起来的。

“润物细无声”,当时看不懂,后来才觉醒。她的育人之道是,表扬多,批评少。亦师亦友的感动,使再调皮的孩子也不忍心“背叛”。她公道而不势利,不分家庭高低贵贱,平等待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待家庭条件好、身有霸气的,要适当打压,引导他“入群”,学会与人相处;对于平民子弟、生活贫困的常鼓励,让他抛却自卑、健康成长。

临毕业,我们班后进变先进, 获得学习、体育、歌咏、建校劳动等多项个人和团体奖。

前几年,有一次全班同学用微信向恩师问好,她即兴回谢,语言简炼,逻辑清晰,抑扬顿挫,情感豪迈,颇有美感、气势,丝毫不减当年之磁吸,学生不禁唏嘘,“老师的高度,弟子不及;八十高龄,犹需仰望”。

2016年,几个上学时的“坏孩子”,听说她从呼市到临河,专程开车由前旗赶往向她“汇报工作”。孙乃卓如今当了村党支部书记,还有当上会计、教师、经理的,高老师戏谑地说:“‘坏人’变好了?”他们说,“您越对我们好,我们越觉得不能干对不起您的事”。“无论走到哪里,好像都有您的目光在盯着我们”。

精进教育,关爱学生,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用鞠躬尽瘁、舍己为人形容都不为过。她的生命能量全部倾注于教书育人,乃至对自己家庭、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不能不说留有遗憾。女儿早早就下乡插队,二儿12岁就离家到呼市体工队集训。二儿曾在不懂事时责怪她,“你太自私,心里就有你的学校、学生、教案,却对我们不管不顾”。孩子太小了,只有这样理解“自私”二字。等到长大后,才了解了母亲执着党的教育事业的初心。他说,原来我妈这么“牛”,这辈子我一定不会做对不起“高荫兰”这三个字的事儿。

今年春天高老师在呼市去世,家人遵她遗愿,丧事从简,仅有几个班干部代表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再次“为人师表”的德行,使许多“桃李”心感缺憾,看着往日的合影、书信,感慨万千:

人生旅程,师若星辰,而您就是那颗最明亮的星。父母给予了我们躯体的生命,您又给了我们思考的基因,我们深情地对您说,您是最美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您是最伟大的中国女性。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梁海龙

[责任编辑:王昊]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