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头新闻 > 正文

钢铁的嘱托

1959年10月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从此,内蒙古自治区结束了不产寸铁的历史。 60年白驹过隙,周恩来总理曾经剪彩的包钢1号高炉依旧勤勉劳作,成为包头市唯一“活着”的文物。1号高炉一个甲子,共计产铁4500万吨;而包钢从1号高炉到7座高炉炉群巍峨,60年间累计产铁约2.3亿吨,如果将其组成宽高各一米的铁墙,可以构成环绕赤道3/4的钢铁长城。 60年初心不改,包钢人牢记周恩来总理“管好大高炉”“为祖国作贡献”的殷殷嘱托,建设一道祖国北疆亮丽的钢铁风景线。——题记

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浮雕

包钢新体系全貌。

嘱托中凝聚力量

金秋十月,清晨的斜阳照射万物,投下金秋收获的暖意。包钢1号高炉巨大的投影里,侯二兵脚步匆匆,走向昼夜欢唱不息的工作岗位。在路口,他的目光总要在高炉下的浮雕上暂停一刻。每天如此,年年如此。浮雕上,伟人——周恩来左手握红绸,右手持银剪,为包钢1号高炉出铁剪彩。在周恩来总理为包钢出铁剪彩60周年纪念日重大历史时刻,浮雕所定格的瞬间,更让他肃然起敬。

侯二兵是1号高炉炉前大班长,包钢第三代炼铁工,炼铁厂技术能手,不仅喜欢钻研技术,也爱听师傅们谈论关于高炉、有关炼铁厂、有关包钢的往事…… 1959年10月15日,敬爱的周总理亲临包钢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包钢1号高炉是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建成的容积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高炉。一代代包钢人始终牢记周总理殷殷嘱托,星火相传,精心打造着“塞外钢铁脊梁”。

60年间,1号高炉共产铁4500多万吨,而包钢60年共计产铁约2.3亿吨,如果将其组成宽高各一米的铁墙,这道钢铁长城可以环绕赤道的3/4。 60年间,包钢累计实现利税825.5亿元,产业规模从几十万吨跃升至1650万吨,销售收入从几百万元增至800亿元,资产总额由国家最初投资的24亿元滚动发展到今天的1800亿元以上,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铁,百炼成钢。钢,变身钢材,变身成板、管、轨、线。这些打着“包钢制造”标识的优质钢材架海擎天,挺起国家重点工程的钢铁脊梁。

上世纪,人民大会堂、葛洲坝水利枢纽、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字号工程全都能见到包钢产品的身影。进入新世纪,“包钢制造”应用更加广泛。2011年6月30日,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标准最高,设计时速高达380公里的京沪高铁正式通车,在这条铁路上,有60%的钢轨产自包钢。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纵横交错的高铁网上,包钢钢轨以四成的贡献力助力“辉煌中国”。

北京市大兴区,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刚刚投入运行。空中俯瞰,整体造型颇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的北京新机场,在建设者手中涅槃,而这座漂亮建筑的顶棚网架使用的无缝钢管,近80%来自包钢。而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各大油田,包钢石油管从地面向地下、从陆地向海洋,广泛覆盖油气产业,为祖国油气开采锻造筋骨。高级别管线钢铺设于中俄东线、陕京四线等输气管道。桥梁板应用于“中国天眼”FASRT大射电望远镜观光桥梁。汽车结构板、车轮钢、大梁钢等进军一汽、东风、陕汽等知名车企。家电钢广泛应用在美的、长虹、TCL、海信、澳柯玛等家电企业。大江南北、天堑通途,处处留下包钢的影踪。如今“,一带一路”,这个充满新希望的名词,在包钢身上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包钢琳琅满目的产品清单中,板、管、轨、线四大类产品均漂洋过海,创造出不凡的出口业绩,为打造“稀土钢”品牌增添金色的注脚。

百米钢轨。

炼钢转炉。

嘱托中彰显智慧

炼铁厂职工食堂的一角,梁荣利正在为纪念周总理为1号高炉剪彩60周年摄影展布展,在一个个历史的瞬间,他获得了充足的精神食粮。在一幅照片前,梁荣利久久凝视,画面上,记录的是炼铁厂投产初期职工们攻克“三口一瘤”世界性难题的场景。

梁荣利是炼铁厂高级技师、自治区级高炉配管工技能大师,他所发明的《铁口冷却壁修复技术》荣获2012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而当年“铁口、渣口、风口烧损,炉膛结瘤”早已成为历史,科技的力量正推动着整个包钢飞奔于时代的前沿。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包钢9项科研成果、13个二级单位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夺得“满堂彩”。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包钢科学技术在钢铁的崇山峻岭间跋涉。我国第一支60公斤钢轨、第一支75公斤钢轨、第一支轻型薄壁大型工字钢、第一支BIV-50型钢板桩、第一支直径244.5毫米大口径国产石油套管、第一支每米60公斤铌稀土轨、第一支国内最大口径直径426毫米热轧无缝钢管……相继在包钢问世。包钢不负众望,成就了新中国钢铁史上的工业先声。以钢铁、稀土两大产业相继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标志,包钢初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体系,科技创新进程显著加快。包钢与长沙矿院共同开展的“弱磁——强磁——浮选”工艺试验,获冶金部科技成果特等奖,入选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使用1000万吨级国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取得显著成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CSP高效化生产技术及高性能钢带研究与开发”和“高速铁路钢轨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产业200多项科研成果和产品分别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国家“863”计划二等奖及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等奖项。全国首批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使包钢选矿技术在单一黑色中绽放五彩霞光。在北方稀土,世界最大生产研发基地,处处闪现科技之光。从稀土冶炼、萃取、分离技术向功能材料延伸。北方稀土承担“863”“973”等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科技项目1900多项,在稀土永磁材料、催化材料、稀土轻质合金、磁制冷等行业尖端领域,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神舟系列运载火箭、嫦娥三号探测器、 “玉兔”号月球车,有包钢稀土永磁器件定向导航。镍氢动力电池助力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稀土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及“驰影A30”磁共振诊疗车,开启精准扶贫、精准医疗的生动实践。北方稀土“包钢智造”走进百姓大千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色。高山仰止。从一座高炉技术攻关开始攀登,60多年间,包钢不仅收获于炉群的巍峨,更同频于新中国前进的脚步。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59”无缝管生产线。

稀土钢连退生产线。

  嘱托中淬炼精神

  包钢会展中心。炼铁厂炼铁一部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参观活动。展柜里,周恩来总理为1号高炉剪彩所使用的剪刀,引起了参观者的遐思。在那段包钢建设初期的光辉岁月,所培育的包钢精神生根发芽、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如同红色的因子,深深流淌在包钢工人阶级的血脉中。

钢铁韵律。

绿色包钢 。

  一把剪刀,一段红绸,一座高炉,一个现代化工厂……这些泛黄的历史从记忆深处走来,而它们背后的人群,为着新中国钢铁事业、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为着共同的初心,艰苦奋斗、奋斗终生。杨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包钢第一任经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钢铁专家,组织参加包钢选址和建设工作。杨维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和肝脾病,在周恩来总理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不久后住进医院。他不听劝阻,带病返回工作岗位,1964年因病逝世,年仅52岁。

  以杨维为代表的包钢第一批建设者,胸怀强企报国的宏图之志,艰苦奋斗的铮铮铁骨,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播撒在这片钢铁的热土。包钢精神展馆,包钢65年历史时光浓缩于此。唐嗣孝,在这位羸弱的老人身上,曾经肩负着新中国炼焦技术的使命,也凝聚着三次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光。杨维、唐嗣孝、侯占弟、陈二翩、菅瑞军等这些闪光的精神路标,让艰苦奋斗建设、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包钢人身上代代传承,汇聚起“包钢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让包钢人在“建设发展好包钢”的初心下凝聚。包钢从建厂初期的1个党支部、12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744个基层党组织,30080名共产党员,奠定了发挥政治优势的强大基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包钢的初心来自于第一道奔腾的铁流,源于《草原晨曲》激昂的旋律,诞生在党和国家的殷殷嘱托。包钢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破旧立新中推进改革。从粗放生产型管理向精细化经营型管理转变。5S、门禁、卓越绩效、精益管理、瘦身健体改革,使包钢具备了现代化企业的品质。IE工程、ERP管理,让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5G、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技术不断涌现,包钢奔跑在新科技的前沿。从工厂制到公司制;借助资本市场推动钢铁、稀土主业上市;精干主体、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深化国企改革,形成产业多元;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运营模式建立集团“战略管理型”运行模式,推动集团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推动粗放管理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转变……作为国有企业,包钢每一步改革都紧跟党中央深化改革的步伐,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身处少数民族自治区,包钢坚持以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努力推动产业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包钢将“守望相助”记于心间、践于行动,发挥冶金、煤炭、电力、建材、运输、金融及机械加工等多个行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近年来,包钢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在贫困地区新建脱贫产业项目,投入超千万元用于周边困难地区的生产建设,5万多农牧民从中受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包钢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在周恩来总理剪彩出铁的地方,钢铁的嘱托一代代谨记、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在炉火淬炼中——重生! (本版图片均由白立新提供)


[责任编辑:杨旭英]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