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照片 > 正文

在时光的镜头里 你永远是最美风景

内蒙古师范大学南门今年正式启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老校门。

1981年内蒙古财经学院图书馆部分馆员合影。

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李瀚晟 摄

内蒙古大学主楼初建时的面貌。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原貌。

改造后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有了新功能。

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1979级毕业照。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9届研究生毕业照。

内蒙古大学校园。

作为培养青年学子的摇篮,70年来,内蒙古各高校校园装满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记忆,与母校缠绵厮守的是他们的青春和梦想。校园在时光的柔线里变得更美也更深沉。70年来,初心不改,使命无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门:迈进这道“门槛”,你就是最美追梦人

校门,就像是一扇“家门”,初见时刻,当满脸青涩的你站在它面前时,让你归属感满满。校门里,有鲁迅眼里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藤野先生,有让冰心永远忘不掉的T女士……那些“私人订制”的专属片段,是每个人对母校的独特记忆。

今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南门正式启用,细节设计精巧,每一处都独具匠心。从外面看,校门像一本书,也像一双张开的臂膀,展现着学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质,表达出包容多元文化的博大情怀。跨进去,校门又变成了一对展翅欲飞的雄鹰翅膀,让每一位学子在这里插上梦想的翅膀。这座校门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师团队设计,设计人之一屈勇说,校门设计包含了很多民族元素,有各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寓意。最具代表性的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字样正上方雕刻的蒙古族勋章图纹,图纹的设计灵感取自蒙古马马鞍传统形象,体现了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期望与厚爱。

“看看老校门,再看看新校门,让我想起当年那些艰苦难忘的执教岁月,让我想起第一次踏上讲台的紧张心情,让我想起学生第一次叫我‘老师’时的喜悦……”谈到校门,内蒙古师范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工作处党委委员、老年书画协会会长邢梦麟感慨万千。邢梦麟今年75岁,他说,东门是旧校门,正对文史楼,学校几次大型修缮都刻意保护了原始的建筑风格,满满的年代感和文化痕迹别有一番韵味。南门正对着图书馆,造型方面创意十足,寓意深厚,每一个站在这里的师大人都会有强烈的自豪感,为的是学校厚重的历史和快速发展的脚步。从东门走到南门,短短几分钟的路,邢梦麟说得最多的就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他准备画几幅写生作品,画出老校门到新校门的景色,用笔记录下这“进步”、这“发展”。

图书馆:变迁的是场地桌椅,不变的是育人初心

“我的一生都和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董和生说,“从没有独立图书馆到有独立图书馆,再到现代化的图书馆;从纸笔办工到计算机办公、再到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办公,从简单的图书借阅到学科服务,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1980年,董和生考入内蒙古财经学院(现内蒙古财经大学)工业经济专业。据他回忆,当时学校的图书馆设置在教学楼内,面积只有5个教室大小,借书人需要先按照书名、作者或分类找到书籍对应的目录卡,抄写到索书条上,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找到相应书籍后再交到借书人手中。这对借阅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这套借阅方式使用了几十年。1984年,董和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内蒙古财经学院图书馆工作。同年,内蒙古财经学院图书馆(现内蒙古财经大学东区图书馆)投入使用。东区图书馆共3层,使用面积4700多平方米。随着硬件条件的升级,图书馆馆藏书籍倍增,先后增设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自习室等,功能日渐丰富。2010年,内蒙古财经大学西区图书馆投入使用,西区图书馆使用面积为27000多平方米,馆内配有会议室、展览厅、书吧等服务设施,阅览座位3700余个,设有电子阅览室、单间学术研讨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可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

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加强内涵建设,对馆内软硬件条件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自治区第一家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内阅览区增设电子阅读设备,读者可以随时借阅图书、进行电子阅览,实现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无缝衔接。近年来,图书馆连续开展了读书宣传月、“你选书我买单”等线上线下活动。草原丝绸之路文库、特藏文库等重点打造的特色项目为校园文化、学科建设增光添彩。董和生介绍,内蒙古财经大学智慧图书馆信息平台即将上线,今后将依托大数据更高效地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

建筑馆:红砖绿瓦讲述“涅槃重生”的故事

都说老建筑是会说话的历史,每一块砖、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木都留存着岁月的痕迹。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就有一座这样的老建筑,静静矗立,诉说岁月更迭中的奋斗故事。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曾经是一个铸工车间,在学院的历史上扮演着实践教学场馆的角色。对于一些老工大人来说,在这个车间里挑灯夜战、指导学生实践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昔日热闹的它逐渐“安静”下来。2008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对其进行改造,如今这里成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馆,这栋一度被人遗忘的老建筑又热闹了起来。

建筑馆的改造充分利用旧厂房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恰到好处。屋顶接近天窗的上部空间被改造成天然的美术教室;厂房东南角阳光充足,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南部的独立车间宽敞平展,改造成了报告厅。“重获新生”的建筑馆变成了一个集教学、展览、实验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场馆。第十九届亚洲建筑协会建筑奖保护与改造类金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金奖、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这一座凝聚工大人智慧的建筑得到了广泛认可。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范桂芳今年54岁,她参与了这栋老建筑改造的整个过程。她说:“这里不但记载着工大的历史,也展现了工大的辉煌,是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它重获新生的盎然生命力让走进它的人总能有不一样的感受。红色的墙砖、青色的地面,这些时光印记与极具现代气息的装修风格相得益彰,令人啧啧称奇。这座老建筑已经成为内蒙古工业大学的一种情怀,一处新地标,一个“打卡”圣地。

毕业照:黑白色写满回忆 五彩色描摹未来

“这张毕业照可有点年头了。看,那时候的我还有一头茂密的头发!”乌力其尔指着书柜里的一张老照片,思绪回到了30多年前。1983年7月的一天,在内蒙古大学主楼前,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迎来了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时刻——拍毕业照,乌力其尔就在其中。“那个年代,拍张毕业照可有不少讲究,穿着要得体,‘的确良’衬衣、军绿色或黑色衣裤是标配;表情要严肃,拍照时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这张毕业照是我们在大学校园里最后一次隆重的相聚。”说起当时的情景,乌力其尔感慨颇多。多年后,乌力其尔还和一些同学保持着联络。“大家现在过得都挺好,回头想想,当时的生活虽然没有现在这样五彩斑斓,但我们都对未来充满期待。”乌力其尔说。对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而言,那张黑白的毕业照见证着他们“怀揣梦想、笃定前行”的人生路。

时钟拨到2019年,同样是郁郁葱葱的校园,同样是离别的七月,同样是毕业照,如今它变得色彩斑斓,充满个性。毕业照上的主人公名叫周妍,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9届研究生毕业生。照片上的她穿着一身笔挺的硕士服,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周妍说:“今年,我结束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六年学习生涯。拍毕业照时,大家都打扮得精致用心,把最美、最自信的一面展现出来。虽说免不了伤感,但现在通讯发达,可以随时打电话、发微信问候彼此,可以坐火车、飞机见面,我们之间的感情并不会就此隔断。毕业照并不是结束,未来,我们还会和照片上一样肩并肩、手挽手。”毕业不久,周妍考上了呼和浩特市某事业单位,“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现在我已经慢慢褪去稚气,在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每天都干劲儿满满。未来,我会继续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毕业照记录着学生的成长,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内蒙古各高校累计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200多万名大学生。如果把每个人的毕业照组合起来,不就是北疆大学生奋发图强、描摹未来的照片墙吗!(记者:白宇 尤北红 蒙古乐 丁宁)

(图片除署名外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工业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宝华]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