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 正文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决战在一线】扶贫扶志 决胜在人——内蒙古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四

站在决胜节点上攻坚拔寨。为了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内蒙古大力推进内源扶贫,坚持扶贫扶志,决胜在人,从2013年至2018年底,5年累计减贫141.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降到1.06%,已有1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摘帽退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政策先行,脱贫可持续

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内在动力,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是关键。我区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强化制度供给,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等13个政策性文件,指导57个贫困旗县和14个贫困人口超过2000人的旗县编制了《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对57个贫困旗县投入农牧业产业资金140亿元以上,帮扶每个贫困嘎查村至少发展一项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养殖业。

在各种帮扶政策的“加持”下,更多的人才、资金流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风起云涌,种植业、养殖业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能人强村”层出不穷,成为激发农村牧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催化剂”,推动脱贫攻坚稳步前进。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鑫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岳桂玲不仅自己富了,还发挥“酵母”作用,开展了智慧农业“豆地租”扶贫项目,带动50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房前屋后种植有机大豆,年户均收益2226元。

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落实“蹄腿理论”,进行“减羊增牛”,建设生态循环式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年均收益20万至30万元。周边贫困牧民纷纷效仿这一成功做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越来越给力,‘田秀才’‘土专家’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都卯足了脱贫致富的劲儿,奋力追逐新梦想。

“志智”双扶,脱贫底气足

为了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我区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志”“智”内因,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由“内”向“外”扶,以务实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激发贫困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信念和底气。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内蒙古深入开展“十进村”活动,充分发挥“草原轻骑兵”宣讲队伍作用,编印发放《扶贫政策知识手册》1万册,入户宣讲政策覆盖90.8万人次。采取设置公益岗位、实行奖励积分等方式,培育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意识。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今年前8个月全区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872期,培训近20万人次。

一张小小积分卡,让主动脱贫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迅速发酵。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有两张积分卡,一是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积分榜,夺得总分第一名的是家有8个兄弟姐妹的贫困户刘国柱,他们家庭和睦有口皆碑;二是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积分榜,67岁的贫困户马国财获得了最高分,他不但猪、鹅养得肥,还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是嘎查有名的脱贫致富能手。截至2018年年底,乌兰浩特市17个嘎查、635户、1228名贫困户共兑换积分357030分。催生了贫困户“比富裕、比和谐、比美德、比环境”的热情,有效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

既要扶“今天”,更要扶“明天”,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彻底“摘帽”,赤峰市林西县以教育扶贫工程为引领,开办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引导贫困家庭学生到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全县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订单式”培养的比例已占职业教育学生的40%以上,向高等职业院校输送2617人,向对口企业输送4000多人,演绎了“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的生动实践。

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成为我区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利剑”,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扶心”为上,共谋发展路

针对把贫穷当作了一种习惯,脱贫意愿不强烈,也找不到脱贫方向的贫困户,驻村干部的出现犹如一股春风,为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带来了希望和动力。

为发展村级经济,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我区各地领导和机关干部主动与村结对帮扶,并向57个贫困旗县派驻由1名厅级干部带队的工作总队,向3694个贫困嘎查村和5008个非贫困嘎查村选派工作队,为每个贫困户落实1名帮扶责任人。截至今年10月,全区驻村干部达到25876人,其中贫困嘎查村驻村干部15706人。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说的就是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新华村贫困户王河,以前好吃懒做、破罐破摔,杂草满院、杂物满屋,房不修、活不干、事不做。作为帮扶干部的镇党委书记邵宏君多次走访都无功而返,后来邵宏君拿着肉和菜到他家包饺子吃,像家人一样与他共同谋划家庭未来的发展。老王眼前一亮、心头一暖,他觉得这个干部没有嫌弃他、没有把他当外人,打心底里感激,决定自己的好日子要靠自己奋斗,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开始发展养殖业,现在家里拥有羊15只、鸡460只,还盖了新房。用他的话讲“这日子是从糠堆跳到了米堆”。

赤峰市林西县五十家子镇水泉沟村付占山有个外号叫“付懒汉”贫困户,他不愿劳动,不愿打工。知道他是块不好啃的“硬骨头”,驻村第一书记于荣奎亲自做他的工作,每天上门对他进行细心的宣传引导,一次讲不清就多讲几次,用文件讲不清就用脱贫的例子讲,还根据他的情况帮他购买了1头基础母牛和2只绵羊。老付当时勉强答应了。接着驻村干部又多次去他家为他讲解养殖技术,聘请养殖大户给他传授养殖经验,帮助他修建棚圈、做好防疫、解决饲草。慢慢地,老付被干部们的真情实意打动了,开始对养殖上了心。几年下来,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母牛发展到了8头,绵羊发展到了60余只,还养了5匹马,每年只需卖出20只绵羊或2至3头牛犊,收入就能达到1万多元,现在“付懒汉”这个外号再也没人喊了,老付也成了水泉沟村第一个脱贫户。

润物无声地感召,滴水穿石地坚持,让坐等帮扶的贫困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帮扶干部到农牧民家中拉家常、交朋友、攀亲戚,一对一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切脉问诊、对症下药,与他们共谋发展路。

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贫困群众有了自我发展勇气,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儿和决心更足了,为我区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和彻底的脱贫奠定了基础。(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弘)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