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头新闻 > 正文

石拐区:唱响奋斗赞歌 凝聚转型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石拐区:唱响奋斗赞歌凝聚转型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

共享丰收的喜悦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张二玲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志愿者帮农民收获红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一重要论断,立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努力方向,深刻阐明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既是理论升华又是实践指南,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针。

  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繁荣基层文化文艺活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模范引领作用……石拐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肯吃苦、重实干、不服输、争一流”新时代矿山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为谱写新时代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

  让常态学习成为城市转型“硬实力”

  “现在我们学习可是方便多了,社区的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天天开放,区里的微信微博客户端天天更新,‘口袋书’、‘随身听’随时可以学,时不时还组织集中宣讲、学习活动……”基层居民对石拐区多渠道的学习服务拍手叫好。

  这是石拐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石拐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通过大力推进全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包头微学习”“学习讲堂”、引领管理等学习平台,使理论学习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种自愿主动行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在此基础上,推动理论“七进”活动,把宣讲宣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学校社区、居民家中,调动领导干部、宣讲员、驻村第一书记、包联包户党员干部等力量,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扫黑除恶、脱贫攻坚、安全生产、乡村振兴重点热点工作,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百姓话”说“百姓事”,将理论政策等内容转化为“大白话”,增强宣讲实效,进一步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效推进了全民成为学习主体的学习型城区建设,常态化的学习成为城市转型的“硬实力”。

  今年以来,开展全区性的集中学习活动数十次,建成线上学习讲堂61个,转发学习内容千余条。充分利用“微”平台,通过激励督促,全区“学习强国”参与度、平均分列全市各旗县区第一名,“包头微学习”党员干部全员注册,人均分数全市排名前列。

  学习激发动力,也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决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问题的能力,有效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生态文旅立区、产业多元兴区、质量效率强区”发展战略各项任务目标上来。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顺利完成年初既定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4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排名全市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完成投资率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年计划的42.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预计完成22925元和7908元,增长7.1%和8.5%,增速分别位列全市第一和第四。

  让群众文化成为基层繁荣“助推器”

  “我们每年都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节目形式多样,很接地气,这样的文化惠民,真好,老百姓非常喜欢。”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石拐区精心烹制文化盛宴最大的工作动力。围绕“我和我的祖国”“你好新时代”等主题,石拐区组织开展了覆盖各层面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祖国颂”合唱比赛、读书节、书画艺术作品展、摄影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30余项;建成文联及各协会办公、活动场所,发挥区文联和各协会作用,举办“我们的中国梦”系列活动;打造精品文艺学堂,每周四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学创作等文艺活动,开展讲座、采风、笔会、座谈会等各类活动42次;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泛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活动,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扫黑除恶”宣传等主题,通过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基层综合服务活动100余场次,覆盖辖区内全部嘎查村社区、企业,惠及群众30000余人次。

  积极推进建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大发街道、缸房地村、爬榆树嘎查等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推进新时代农牧民综合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工作,打造缸房地、新曙光和开洲窑子等试点村。“群众点单——实践站派单——服务小队接单——群众评单”的新型文化模式,让石拐区的基层文化更富“石拐风情”。

  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热热闹闹地组建起了各自的群众志愿服务小队。有擅长吹拉弹唱的,就组建一支文体表演小队,平时教教有兴趣的小朋友,隔三差五给邻里邻居来一场小型演出;有热心肠爱帮忙的,就组建一支清洁家园服务小队或者矛盾调解小队,时常给孤寡老人打扫打扫卫生,劝解劝解闹矛盾的婆媳……矛盾调解、清洁家园、政策宣讲、文体表演、道德教育、扶贫助困、体育健身、关爱青年,居民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服务,充分发挥了群众志愿者的能量,不仅能满足群众更多“被服务”需求,也满足了村民志愿者“服务”他人的需求,让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感到很幸福,让群众的点赞率也一路飙升了起来。

  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工作也全面展开。五当召镇缸房地村、新曙光村,大德恒街道开洲窑子村作为试点村,根据本村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实施了“一学、两建、三带、五改、五提升”工作。“一学”即,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农牧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两建”即,建立健全简洁明了、便于执行的村规民约和规范运行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三带”即,发挥好嘎查村党组织、共产党员和先进典型在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五改”即,改“等靠要”消极思想,陈规陋习和不良习气,脏乱差居住环境,不健康生活习惯,落后的生态观念和行为;“五提升”即,提升农牧民思想觉悟和民族团结、孝老爱亲和诚实守信、创业致富和拼搏奋斗、科学文化素养和卫生健康、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

  现如今,走进石拐区各个嘎查村,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连接每家每户,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文明行为随处可见。

  让模范典型成为地区精神“新坐标”

  31年的生命守候,31年的不离不弃。朱清章孝老爱亲,让植物人母亲恢复健康的故事,感动了所有中国人。

  42年留守山沟,42年用爱撑起家里的半边天。张二玲不但照顾重病在身的公婆,还悉心照料着丈夫3个无子女的叔叔和3个身患精神疾病的聋哑小叔子的故事,再次让人们泪目。生动感人的善行义举,成了石拐人内心美丽的风景。

  16年,徒步6.3万公里,管护19万亩山林。王虎根用一个人的脚步,为青山常绿奉献着青春,诠释着爱岗敬业精神。

  义务为乡亲们放映电影,用镜头记录下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城市乡村的变迁。几年来,赵福珍、赵连珍兄弟俩的脚步走遍了石拐区的各个角落,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送去了精神文化食粮。

  知天命的年纪,自己本已拮据的生活,普普通通的村民石占山收养了4个月大的女婴,一句“我不救她,心里会不安。以后有我的一口饭就不会让孩子饿着,一定要好好培养她成人成才。”讲述了一个平凡却感人的故事。

  “孝老爱亲”、“文明家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美德少年”、“身边好人”……近年来,“平民英雄”在石拐区不断涌现,展现了石拐区“道德之城”的面貌。

  石拐区把城市的软实力建设放在与硬实力同等重要位置,把公民道德建设有效镶嵌在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城市管理、城市宣传等方方面面。“人人争做文明公民,人人争当模范典型”,为了营造这样的精神氛围,积极选树、大力宣扬模范典型,通过一场场特色活动评选表彰模范人物,以此来彰显正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明,创新方式,石拐区坚持新闻宣传、理论宣传、文艺宣传、社会宣传联动,开展“学习道德模范争做文明公民”宣讲活动20余场,让模范典型的事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模范典型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石拐区从娃娃抓起,以中小学校和乡村少年宫为主阵地,以课堂为补充,组织开展经典诵读、争做美德少年、我们的中国梦、学雷锋志愿服务、致敬英雄等10余项德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化志愿服务队建设,将“道德”建设常态化、专业化,建立整合专项志愿服务队8支,志愿服务人员占城区常住人口21%,覆盖了全区所有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党员干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纷纷深入基层,守初心、担使命,作志愿服务表率,带领全社会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文艺培训、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志愿服务以及“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千余次,并带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垃圾清理、助学助老助残助困……形成了全民建设“道德之城”“志愿之城”的浓厚氛围。

  石拐区,这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处处彰显着文化,渗透着文明,凝聚着正能量,以奋斗之姿开启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征程。(□文/记者郭燕 图/石拐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杨旭英]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