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大健康托举百姓幸福生活 ——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人生有期,健康无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今,全民健康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民族兴旺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全区各族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内蒙古”建设步履稳健,健康红利不断释放,大健康模式已经在乳香弥漫的大草原生动呈现。

深化医疗改革,求取健康最大公约数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到终点才是胜利者。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前,广大农村牧区疾病丛生、缺医少药,人均期望寿命不到35岁。

作为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伴随着共和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和改革开放大潮,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全面有效控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全区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升,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了75.8岁;妇女儿童保健能力持续增强,婴儿死亡率由1947年的430‰下降到2018年度的3.77‰,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10万以上下降到10.47/10万。

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自治区实施的一系列卫生健康重大举措,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助力卫生健康事业良性健康发展。特别是2014年以来,我区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制定出台近200个医改重要文件,一个符合自治区实际、旨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框架初步确立。

2015年,自治区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

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提前实现全覆盖目标。

乌海市、兴安盟和准格尔旗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受到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的表彰奖励。

截至目前,全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0%,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群众就医负担不断减轻,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初步形成。

深化医疗改革,阶段性成果初显: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健全,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目前的人均52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在全国较早实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和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推行了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立,共建成覆盖自治区所有盟市的医联体204个,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参加医联体建设;153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覆盖101个旗县(市区);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区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9351个,1062万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与此同时,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更趋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2017年7月1日起,我区正式启动实施“两票制”。

其他领域改革同步推进——

出台自治区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工程启动实施;

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重大疾病防治方面,集中力量消除或控制了一些严重传染病;

计划生育方面,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生态改善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生育需求,分别于2008年、2014年、2016年先后启动实施了双独两孩政策、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实现了生育政策的历史性跨越;

妇幼保健方面,持续夯实妇幼健康基础,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卫生健康事业法治建设方面,着力构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法律制度,地方立法权逐步扩大,立法体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健康投入,筑牢民生健康保障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健康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遍布城镇和农村牧区、较为完善的内蒙古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和加强,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70年来,内蒙古始终如一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开展“质量万里行”、抗菌药物整治等专项活动,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等自治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落实医疗技术规范,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大步迈进。一大批院士工作站在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指导学科建设与发展,带动全区医疗服务整体能力不断提高。

70年来,内蒙古始终如一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对所有卫生院按照服务能力实行分类管理,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实施“小药箱”工程,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农村牧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伴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矫健步履,我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配置水平不断提档升级,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日臻成熟,以人体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微创、无创技术已经在绝大多数临床专业领域应用,内镜、介入等技术已经达到或领先于国内水平,胸腔镜、腹腔镜、消化内科、支气管镜、血管介入等微创、无创手术已经普及到旗县级医院,极大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如今,全区有数百项卫生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部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精心谋划未来,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对于个人,健康乃立身之本。对于国家,健康是立国之基。

70年奋力前行,70年创新发展,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成就辉煌,成果瞩目。

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健康内蒙古”建设开局良好,大健康生态圈初步确立,大健康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较为完善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区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至2018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4613个,是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的455.79倍。其中,医院818个(公立医院352家,民营医院4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197个,苏木乡镇卫生院1301个,嘎查村卫生室13539个,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8个,妇幼保健机构114家,卫生监督机构116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5.9万张,是1947年的306倍;全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27张,是1947年的696倍多。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现代医学教育、规范化培训、专家经验传承、进修培训等措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8.81万人,是1947年的38倍;全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42人,是1947年的8.3倍。

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全区蒙医中医医院达到122所,病床发展到2.6万张,蒙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万余人,91.31%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和96.3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蒙医科、蒙药房或中医科、中药房,64.68%的嘎查村卫生室和82.2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蒙中医药服务。

健康扶贫工作成绩斐然。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截至目前,全区32.3万脱贫户中有22.9万患病贫困户脱贫,占已脱贫户总数的67.8%。在摸清患病情况基础上,实施大病慢病分类救治,贫困患者总体救治比例达99.78%。罹患儿童先心病、胃癌等25种大病患者已救治38971人,救治比例达99.88%。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常住贫困人口实现了全覆盖,已有31.3万慢病患者享受签约服务。“内蒙古健康扶贫防病行动——关口前移”获评2018年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目标宏大,前景可期。作为我区各族人民健康的守门人,内蒙古卫生健康系统将激发新动能,开创新局面,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健康中国”和“健康内蒙古”行动,唱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祖国北疆健康之歌。(内蒙古日报记者  白喜辉  张文强  张晓)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