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韩军:一腔真情造福一方

与老党员促膝长谈                                                    

上网学习政策                                                    

查看档案资料                                                    

入户调研                                                    

入户了解二次产业发展情况                                                    

盐碱地水稻进入成熟季                                                    

每天写心得体会成为习惯                                                    

双榆树嘎查                                                    

了解水稻长势

 走进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村南边的1350亩稻田一片金黄,秋风拂来,稻浪波动,飘出阵阵稻香,沁人心脾。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重度盐碱地,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不长草来不长粮。自从韩军到我们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带着老百姓开发这片盐碱地后,这里不但长出了庄稼,还长出水稻了!” 双榆树嘎查书记白金贵告诉我们,是韩军让盐碱地飘出了稻花香,让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也让这个村的农民坐地收租金,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年底还能分红了。

双榆树嘎查曾经是科右中旗南部远近闻名的贫困嘎查,集体经济为零。由于盐碱地、沙坨地较多,多年来村民增收缓慢,低收入群体多。2015年9月19日,韩军被科右中旗交通运输局委派到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任第一书记。他大胆尝试,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相结合的方式,以“党员带头入股+嘎查集体入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的模式,对盐碱地进行“旱改水”,并成立双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发展。

这段时间,韩军和他的驻村工作队,正忙着组织人员维修收割水稻的设备,加固400平方米的晾晒库房,为秋收做准备。他们还利用早晚的时间,回访57户贫困户,了解去年给57户发放的149头基础母牛的繁殖和改良情况。韩军说,去年发放的149头母牛现在已经发展到将近300头了,有一户的母牛生了双胞胎。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深情。到2019年9月19日,是韩军驻村满打满算的4年。他每年驻村蹲点300天,忘记了苦累,不惧困难,只因心中有份执着的梦想——让双榆树嘎查的农牧民过上好日子,走上小康路。

【成绩单】

成立科右中旗双榆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实施“旱改水”项目,将1350亩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田;

修缮田间道路5公里左右、修建28公里水泥路;

建设5000平方米水稻晾晒场、500平方米加工厂房、400平方米设备存放库,购入累计价值150万元的水稻种植收割设备;

全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800元,增加到现在的人均8200元;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现在每年村集体收入达6万多元;

帮助3名辍学生复学;

全村54户140人口脱贫,2018年双榆树嘎查退出贫困村序列;

2015至2019年连续4年被评为科右中旗优秀第一书记;

2018年,被评为全盟优秀党员;

2019年,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面】

记者:听说在双榆树嘎查,村民们给你起了一个“屯溜达”的绰号。您是怎么跟这里的老百姓和党员打成一片的?

韩军: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多年在交通部门工作的我,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为了全面了解嘎查的情况,尽快找到致贫的原因,我带着5个艾里的党员,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走遍了5个艾里,走进了363户人家。在开始入户调研时,想到自己是驻村第一书记,必须依靠党员带领党员。在入户调研中,到哪个艾里,我就带着那个艾里的党员,我和5个艾里的33名党员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增进了感情,也拉近了党员和群众的关系,为后来开展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记者:您在这个嘎查驻村4年,您觉得最大的成绩是什么?

韩军:最大的成绩是,嘎查党支部的凝聚力增强了,能齐心协力办成事了,党支部的战斗力提高了。现在遇到急事儿,在微信群里一喊,马上就有党员呼应,有人去落实。现在,大家不仅能共谋一件事儿,还能劲儿往一处使了。我曾经在驻村日记的开篇语里这样写:基层工作最关键是在党建,每个党员都如一点星火,只有点燃党员的干劲儿,让所有党员一心往前冲,才能让党的富农、惠民、脱贫等政策以燎原之势覆盖整个嘎查。我觉得,一个嘎查只有上下一心才能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记者:驻村4年,这个嘎查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您破解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韩军:最大变化是出行不难了,每个艾里都通水泥路了。收粮食的、收牛羊的老客都进来了!村民种的粮食,养的牛羊,不但能及时卖出去了,还能卖上好价钱了!破解的最大难题是产业结构调整。4年前,这里的老百姓农业靠天吃饭,牧业效益低,全嘎查的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这个嘎查有1350亩的盐碱地,撂荒多年,种啥啥不成。我在长春当兵的时候,见过长春人在盐碱地里种的水稻。我觉得调整产业结构,先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于是大胆提出实施盐碱地改水田规划,并带领支部一班人到白城、洮南、长春考察学习,回来后跟老百姓商量在盐碱地里种水稻。老百姓不相信在盐碱地里能种出水稻,大家觉得这是在开玩笑。于是,党员们又挨家挨户跟老百姓做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2016年,合作社试种的600亩水稻收了39万斤。慢慢地,农牧民从看热闹、观望,走进了大棚,拿起了农具。从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再到收割,每年嘎查的100名劳动力在这里打工挣40多万元。

记者: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整4年,您最深切的体会是什么?

韩军:4年的驻村工作,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做好基层的工作,关键在于要踏踏实实做事,要认认真真地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农牧民生产生活当中,宣讲到他们的心窝里,让政策落实出实效,农牧民才会坚定地跟着我们的支部走,才能让基层工作接地气、出成绩,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归纳起来就是“讲”“做”结合出实效,提升素质稳成效,党群携手共努力,齐心协力奔小康。

【群众说】

张春花(双榆树嘎查哈日文都艾里村民):

我们家是嘎查发展水稻产业的受益户之一。家里三口人,有30来亩的盐碱地,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被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把家里荒了多年的26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水稻,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合作社,老伴儿在合作社打零工,日工资达130元到150元。每年3口人能领到324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承包费6800元。靠着村里发展水稻产业,我家脱了贫。

曙光(双榆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

自从韩书记到我们嘎查在盐碱地上发展水稻产业以来,我们家将以前撂荒的4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能有8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我在合作社当司机,一天150元,一年能收入将近2万元。我媳妇和老父亲也在合作社打工,全家的打工收入差不多能达到4万元。韩书记到我们村后,不但撂荒的盐碱地增值了,我们村民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了,我们全村人都非常感谢韩军书记。

阿力布其嘎(双榆树嘎查农民党员):

为了凝聚人心,韩书记在每个自然屯设立党小组,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活动。尤其是,他建立的“两学一做”微信群和嘎查工作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一次,韩书记在入户中走到哈日文都艾里额木特格老人家,看到老人独自在家,还患了感冒。他就在“两学一做”微信群里发了信息,招呼就近的党员帮忙送药,很快就有党员把感冒药送到了老人家中。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活动,党员也找到了荣誉感,增强了党员主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齐白艺拉(双榆树嘎查贫困户):

韩书记到我们村扶贫以来,关心我们贫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动,他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2016年,二次扶持资金下来以后,他帮着我们购进了4头牛,现在发展到8头牛了,到年底有望发展到15头牛,我们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跟韩书记的关心和帮助是分不开的。韩书记经常来家里问寒问暖,我们老百姓的心里暖暖的。

义必格力图(双榆树嘎查肉牛养殖户):

韩军书记驻村4年,我们嘎查五个艾里的泥水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村里没有辍学的孩子,贫困户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家是养殖户,在韩军书记的影响和鼓励下,我家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对牛的品种进行了改良,牛的品质越来越好,售价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小日子也越来越好!过去,我们村里的路不好的时候,老客进不来,无论卖几头牛,我们都得雇车拉到舍伯吐去卖。现在好了,收牛的老客上门收购,坐在家里就能卖上好价钱了。

海日瀚(巴彦淖尔苏木宣传委员、双榆树嘎查联系人):

2017年,我被苏木指定联系这个村,也是从那年开始接触并熟悉韩军的。他在双榆树嘎查村民中有个“屯溜达”的绰号。这些年,他总是利用早晚时间到贫困户家里聊家常、讲政策、听意见,总能及时发现村里发生的新情况,村民家里遇到的种种困难,每次他都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现在,韩军能叫出这个村363户1137人每个人的名字,谁家啥状况他都了如指掌。他还根据每家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扶持,大家都把他当成自家人来相处,有难事找他,有好事也第一个告诉他。

【看明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在驻村4年里,韩军通过“旱改水”,在盐碱地上成功种植水稻,让撂荒的土地成为村民的“聚宝盆”,为村民提供了通过劳动创造收入的机会,激发了贫困老百姓的内生动力。

韩军有3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已经成为他不离身的“宝贝”。这里寄托着他的“嘎查致富梦”,详细地记录着嘎查363户的基本情况、大事小情和各种诉求,以及他每天的工作日志和感受。他给日记起名叫《转变》,希望嘎查能发生转变,希望农牧民生活能发生转变。

盐碱地飘出了稻花香,传统畜牧业实现提质增效,双榆树嘎查退出贫困序列,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韩军胸中的“发展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村民对他充满了信心,他对双榆树嘎查的未来也满怀期待。眼下,他和双榆树嘎查的两委班子正在思考如何进一巩固脱贫攻坚的成绩,做大做强水稻产业,让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让农牧民的腰包更鼓一些,让贫困群众致富的脚步更坚实一些。(内蒙古日报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路兴  赵弘)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