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头新闻 > 正文

让稀土产业“金字招牌”闪耀世界

晚霞照耀下的盛世宝鼎。

东宝生物胶原蛋白生产线。

包头常铝智慧仓储。

包头震雄铜业年产6万吨铜杆及铜导体项目生产线。

宽敞靓丽的万水泉大街。

历史的长轴,总有一些特殊节点,永恒定格,刻骨铭记。

1794年,当芬兰科学家发现第一个稀土元素钇,一扇因“稀土”造就的奇迹之门就此打开。

1935年,被誉为中国稀土矿床之父的何作霖向世界宣告:白云鄂博探明稀土矿。一时间,白云鄂博这个陌生的名字轰动了学术界。

1954年,依托白云鄂博多金属矿山的资源优势,中国稀土工业在包头扬帆起航。

1978年到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七下包头,在白云鄂博现场研究和解决稀土矿的综合利用问题。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强调:“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

就在这一年,全国唯一以稀土资源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仰稀土之势,因稀土而生,并承载了依托资源开启征程的远大梦想,肩负起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家使命。

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中。当今世界,每六项新发明中就有一项与稀土有关。

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资源”,包头拥有其全国83.7%、世界38.7%的储量,是世界最大的轻稀土基地,被誉为“稀土之都”。

稀土高新区,作为包头乃至全国稀土产业发展的“领航区”,经过27载奋进与求索,已形成稀土信息交流、检验检测、产品交易等完善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实现稀土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发光、合金六大功能材料全覆盖,110多家稀土企业中,新材料企业和终端应用企业占比分别为63.2%和29.5%。从“挖土卖土”到“点土成金”,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实现了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创建品牌转变,从行业低端到产业高端的蝶变重生。

做好发展“选择题” 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到内蒙古考察时,就谆谆告诫我们要走出简单“挖土卖土”的传统发展方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指出,只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才能突破发展困境,提升发展水平。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张院忠调研稀土高新区时强调,要打好稀土特色牌,做好“稀土+”文章,稳存量,提质量,抓增量。

优项目、重创新、促转型、谋发展成为稀土高新区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稀土高新区通过永磁、催化、合金“三主”产业的推动,带动发光、抛光、储氢“三辅”产业发展,永磁、抛光、储氢三大新材料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2700吨、1.28万吨,储氢和抛光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磁材产量已提升到全国第三,并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增速,稀土新材料产值约占稀土产业总产值的50%。稀土企业、科研单位参与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160项,占国家、行业标准总数的60%以上。稀土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国家级工业园区标准化示范项目,实现了稀土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曾指出:未来我国工业将由传统的“声、光、电、液”向“磁”发展,磁应用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包头稀土产业要实现由“挖土卖土”向“点土成金”转变,必须抓住磁应用,做好磁文章,推动稀土永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围绕建成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国“磁谷”,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三大主导产品中,稀土原材料以北方稀土、新源稀土2家企业为代表,产值约占稀土产业总产值的32.5%;稀土新材料以天和磁材、三隆金属材料、包钢稀土磁性材料等25家企业为代表,产值约占稀土产业总产值的36.5%,是稀土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构成,也是2018年稀土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上限主要行业;稀土应用材料以三德电池、稀宝博为等5家企业为代表,产值约占稀土产业总产值的31%,是稀土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致力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稀土高新区稀土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合金五大功能材料产业链不断完善,已具备年产100台核磁共振仪、700万只镍氢动力电池、10亿颗LED封装能力,可生产11大类50余种、近千个规格的各类产品。

硬科技“加持” 锻造产业“绿色金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稀土产业靠什么实现这个目标?在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看来,科技创新就是最好的答案。

稀土和科技的碰撞会带来怎样的创造力和爆发力?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稀土共晶荧光体项目”,将巴掌大的晶体加工成一个个0.2毫米厚的矩形小薄片,可做广场、大型球场、码头等高功率探照灯用新型发光替代材料,能在高温下连续使用10万小时以上不发生老化衰退。“中科宝宝果蔬”项目,利用稀土光源补光灯系统,对时令果蔬进行人工补光,可大大提高座果率,并缩短开花结果周期。“稀土硫化物着色剂项目”可替代有毒铅镉颜料,目前已成功下线稀土口红、印泥、指甲油等,无毒无害、绿色环保、颜色艳丽;已下线的稀土釉陶瓷,具备耐磨、抗腐蚀、无辐射、无铅镉溶出等品质,且具有稀土改性无机抗菌成分,能有效破坏细菌细胞膜并抑制细菌增殖。

截至目前,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已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其中,高纯稀土金属项目突破了稀土在钢中规模化工业应用时的瓶颈,澄清了稀土的纯净度,填补了国际空白;纳米超光滑稀土铈基抛光液,性能全球领先;稀土永磁材料表面纳米多层镀膜技术,突破了电镀工艺酸碱废水排放和镍、铜、铬、锌、氯离子处理等世界难题。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累计建成稀土类企业研发中心30家、占全自治区研发中心的38%,建成稀土类院士工作站5家、占全自治区院士工作站的71%,建成重点实验室4家、占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80%,全面提升了稀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驻区80%以上的稀土企业建立了自动控制、在线监控及数据实时传递系统,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显著提升。

从并跑到领跑,从注重经济效益到注重绿色环保,稀土高新区作为稀土产业的领舞者,正全力锻造稀土产业发展的“绿色金链条”,使稀土产业的价值链由“低杠”翻上“高杠”,逐步实现“腾笼换鸟”。

强链条壮集群 助力产业实现高端化

稀土是影响世界未来经济、国防等关键领域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经济优势,将“稀土产业”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以做大、做强、做长稀土产业链条为抓手,全力在磁材延链、合金突破、镧铈转化上下功夫,强化新材料和终端市场的衔接,通过延链补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实现稀土产业高级化和稀土产品高端化。

全力推动磁材延链,着力打造中国“磁谷”,积极助推江馨微电机扩建、英思特3C系列产品磁材生产基地等30个项目投产达效,加速形成永磁产业链的集聚效益。金蒙汇磁、英思特等企业的电声类磁性材料、磁组件等产品在同行业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江馨微电机智能驱动电机、中科世纪稀土硫化铈着色剂、北方稀土超导磁共振等终端应用项目填补自治区产业空白。科锐微磁粘接磁粉、金蒙汇磁粘接磁体、稀宝医疗等多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深入实施“稀土+”战略,全力推进“合金突破”,重点推动中科院高纯稀土金属、稀土钢等项目实现产业化,加大稀土铝、稀土铜、稀土镁等新材料研发力度,加快推动中科稀土特钢创新中心、上海交大稀土钛合金等稀土合金中试项目产业化,实现金属制备工业由初级产品输出向高端产品转型的华丽转身,打造国内高端稀土合金聚集地。

大力推进“镧铈转化”,重点发展稀土储氢、催化、着色剂及应用产品产业链,促进高丰度稀土镧铈资源的平衡利用。积极推广希捷环保等绿色催化产品,推动朗特汽车尾气净化剂等项目实施,持续壮大催化材料产业链。扶持稀土镍氢电池等产业发展,促进储氢材料就地采购、就地转化。

乘风起势,奋力鼎新。高新区依托3个专业科研院所、“一带一路”中欧重点实验室、9个院士工作站、30个企业研发中心以及2000多名稀土科研人员汇聚起的强大科研力量,着力提高稀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使稀土资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逐步掌握稀土市场话语权、技术控制权、创新引领权。

“政策东风”助跑 让稀土产业优势更优

作为全国稀土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领头羊,如何打好“稀土牌”,让优势更优?在稀土这个关系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现实考卷上,稀土高新区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着眼高起点布局,积极落实包头市出台的《包头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支持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十条政策》,配套出台《稀土高新区对稀土新材料企业给予销售奖励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从原料保障供应、用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电价优惠、产业基金、销售奖励及贷款贴息等10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长安永磁电机是稀土高新区政策护航下的受益者。该企业总经理助理苏锦智表示:“正是在‘稀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支持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十条’、 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扶持办法等政策的推动下,企业才得以不断创新突破,成功开发了10多类300多个规格的高精密稀土永磁电机。”

以政策优势和资金红利大力扶持稀土产业,在企业家看来,企业在前面奋力发展,政府力量在后面发力助推,创造一切有利于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的便利条件,这无异于为企业插上一双 “隐形的翅膀”,得以振翅飞翔。

加大支持扶持力度,推动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稀土产业倾斜,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以“奔跑”的姿态,迅速吸引江馨微电机、中鑫安泰等优质企业安家落户,并形成集聚效应。目前,稀土高新区稀土及配套企业已突破百家,从业人员累计超万人。

如今,闪耀世界的包头稀土,正散发出神奇的工业文明之光,凡掠过之处,皆灿若朝阳。


[责任编辑:杨旭英]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