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头新闻 > 正文

回望九原铸辉煌

城市环境日新月异。

欢乐的童年。

黄河国际露营地。

蒙古包党建馆。

国际物流园区。

九原工业园区。

舌尖管家合作社。

巍巍阴山脚下,滚滚黄河岸边,在7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万九原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斗志,书写着一首又一首史无前例的壮丽诗篇。

他们说,要坚持城乡同步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他们说,要追求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他们还说,要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九原人的奋斗目标,这目标越来越近。

从传统步入现代

九原创造发展奇迹

九原历史上是包头市郊区,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曾一度位居自治区85个农牧业旗县区之首。在经历了1998年、2003年、2008年3次区划后,九原人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这,就必须改革!可是,改什么?怎么改?

包头是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基础雄厚,资源丰富,人才集聚,交通发达,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利用?九原区与时俱进,群思聚力,加快内蒙古稀土新材料产业园核心区建设,抓好神华二期、神华乙二醇项目,引进实施浦景聚乙醇酸等一大批高分子新材料项目,打造煤化工及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抓好30万吨明拓高碳铬铁三期、160万吨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项目,打造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高碳铬铁及超纯铁素体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力推进年产3万吨规模的高纯稀土金属“园中园”建设,打造全国最大的高纯稀土金属加工及应用产业基地;抓好东方希望碳素、杉杉石墨负极材料等项目,构建形成高性能、功能化、差别性的中高端产品系列,打造碳素及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

项目引进来了,可一些项目与生态环境产生了矛盾,怎么办?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九原人回答得干脆、响亮!

从废气发电到工艺废水完全实现零排放,从铁水淬渣摇身一变成无害环保砖,一幅幅“变废为宝”的绿色环保画面,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农虽旧业,其命维新。十八大以来,九原区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科技农牧业的华丽蝶变。

走进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打不素村,连片的温室大棚随处可见,绿油油的有机蔬菜格外养眼。

“当年包产到户,让村里人填饱了肚子,如今深化改革,我们这里成了‘塞外沃土’,这变化简直太快也太大了。”村党支部书记史喜栓深有感慨地说。

作为传统农牧业种养殖区,九原区拿出“科技兴农兴牧”金钥匙,开启了“科技种养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以“黑柳子”香瓜闻名的广恒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首次尝试了“物联网智慧农业”,不仅使温室实现了“只闻机械声,不见种田人”的目标,更让植物的生长状况达到最佳。依托全区4个种羊场,区农牧局畜牧改良站采取同期发情及人工授精技术把国外进口种羊同本地羊进行杂交改良,使肉羊的改良率达到70%,羊的品质越来越高。包头市三湖河农民养鱼专业合作社通过不断引进鸭嘴鱼、鲌鱼、胭脂鱼等新品种抢占市场高地,大规模提升了南方鱼种的成活率。蔬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使得火龙果、油桃、樱桃、无花果等特色蔬果形成规模化种植。

在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九原区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如今,包头市乃至自治区西部地区特色鲜明并极具吸引力的九原(国际)物流园多式联运中心投入使用;包头B型保税物流中心通过验收;新都市区绿地国际花都、富力城和恒大未来城等高品质地产项目有序推进;以万达九原广场、包百新都市广场项目为支点,新都市区核心商圈的逐步形成……九原区的服务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逐步成为西北连接华中地区的物资需求信息枢纽和服务功能优质、配套设施齐全的中心城区。

从荒芜走向繁荣

九原展现改革奇迹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满地跑,沙丘比房高。”57岁的阿嘎如泰苏木梅力更嘎查党支部书记乌日吉木斯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那时真被沙欺怕了,现在可好了,封山禁牧这个政策非常好,生态保护好了,好日子也就来了。”

阿嘎如泰苏木地处包头市西北郊,乌拉山南麓,是九原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牧区。2000年,九原在全区实行封山禁牧,牧民们一改往日的生产生活常态,反倒家家户户富裕了起来。

在阿贵沟嘎查,牧民赵腾飞的340亩土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李子、金杏等6个品种的果树已经让他走上了致富路。他高兴地说:“现在是我种植的第四个年头,一棵树就能结20多斤果实,比过去一年增收好几万呢。”

和收入一样,草场面积也翻着跟斗在扩大。良田万顷,饲草茂盛,昔日的荒山如今变成了“聚宝盆”。

目前,九原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5%,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2%,绿地率达到3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9.1平方米,全区四处绿意盎然,呈现出勃勃生机。

“去嘎查,路怎么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打趣地问。内蒙古农村牧区出行问题被总书记惦记着。

“10年前从我们嘎查上市区,路真不好走,换乘好几路公交,差不多要耗半天时间,现在修了柏油路,几十分钟就能到。”阿嘎如泰嘎查党支部书记高国峰说:“水泥路还修到了我们嘎查家家户户的门口,下雨天脚上也不沾泥了。”

道路通,百业兴。九原区相继开通6条乡村公交线路,配套建设109座公交候车厅,已有农村公路815.1公里,城乡公交通镇村率达到100%,惠及沿线76个嘎查村、6.8万群众。

与此同时,九原区又投资8.2亿元,建成沿黄旅游公路、梅力更旅游公路、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公路等430公里农村产业公路,公路辐射范围内已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1.6万亩。

从温饱迈向小康 九原书写民生奇迹

70年时光,犹如一本历史相册,记录着民生改善的伟大奇迹。每个人、每户家庭的巨变,汇聚成一幅幅恢弘的画卷,体现着九原人的进取与智慧。

1999年,尚玉平一家从东河区搬到九原区井坪新村。那时的井坪新村道路泥泞,尘土飞扬,生活环境较差。

2017年,九原区通过实施“鹿苑康城”“锦绣新城”等安置房建设项目,交付安置房3103套,使尚玉平一家和周边300余户老百姓一起搭上“棚改”班车,实现了“忧居”向“宜居”的蝶变。

2010年,九原区先后完成棚户区改造1.8万户、240万平方米,建设回购鹿苑康城、锦绣新城、鹿园佳园、中慧新城4个安置房项目,共计4436套。

生活条件改善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如何提高?这是摆在九原人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怎么破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九原区不间断规划、梳理、优化全区的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九原区多次实施撤点并校,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改进学校管理,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到1995年,全区所有中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齐备”,同年,九原区实现了“两基”达标,是自治区首批实现“两基”达标的农村旗县区。

近年来,九原区几大片区幼、小、初学区圈逐步完善,城乡就近入学率、中小学信息化网络覆盖率都达到100%。签约成为包头市首家“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综合改革实验区,19所中小学成为首批综合改革实验学校,九原区的教育事业乘风破浪,稳步起航。

教育的问题解决了,健康的问题又该怎么办?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原区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而现在达到77岁。是什么让九原区的健康变化如此之大?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健康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过去生了病,主要是靠村里的赤脚医生,遇到大病,就得赶上车跑老远去市里的大医院,太不方便了。”麻池镇65岁村民李云香对几十年前的看病经历记忆犹新。“现在看病方便多了,一出家门就是卫生院,医生专业,设备齐全,还有专家经常坐诊,大病小病都能看,简直就像我们的私人医院。”如今,医疗条件的大幅改善,李云香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九原区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实现了由职工向居民、城镇向农村各项社会保险全覆盖,统筹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参保问题,不断提高了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灾民救助为基础,以医疗、临时救助为补充,以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新体系。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低保标准,织就了一张无缝隙、无漏洞的民生安全保障大网。

变了,九原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环境彻底变了,而恰恰是这变了的环境与条件,又把当年走出去的九原人吸引了回来,他们纷纷回乡创业,共同描画家乡的建设与发展。

2012年至今,九原区共打造创业园19家,为11851人进行了创业培训,发放创业贷款近3.5亿元,创业带动就业23811人。2018年,九原区新增就业6852人,新增就业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前程似锦。勤劳、智慧的九原人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锐意进取,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杨旭英]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