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正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副主席 李秉荣

2019年9月23日

9月23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现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新闻界的朋友们:

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内蒙古“三农三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向大家作一介绍。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内蒙古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三农”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指引下,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走过了辉煌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正朝着农牧业强、农村牧区美、农牧民富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70年来,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站在了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新的起点上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重大跨越。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跨上新台阶。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2.5亿斤增长到2018年的710.6亿斤,增长16.7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8位,从吃粮主要靠调入发展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畜牧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牲畜总头数从1947年末的851.8万头只增长到2018年末的7277.9万头只,增长了7.5倍;肉类、牛奶、山羊绒产量分别达到267万吨、566万吨和6607吨,较1978年增长11.8倍、77.2倍和4.5倍,牛奶、羊肉、羊绒、草业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具备每年调出粮食1000万吨、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的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跃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94万亩,是1949年的11.2倍,节水灌溉发展到438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2610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3723万亩。牧区过冬畜平均每羊单位暖棚面积达到1.1平方米,羊单位平均储备过冬饲草164公斤。农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已经改变。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提高到95%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农牧业生产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传统劳作方式已经被现代化生产方式代替。

——产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绿色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培育形成乳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羊绒和蔬菜8个百亿级产业。2018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05家,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8家和600家,具备年加工转化粮油24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30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能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3%。农村牧区电子商务、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竞相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达到8.1万个,家庭农牧场发展到1.93万家,农牧民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巩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100亩以上耕地面积占到20%以上,养殖业集中度在80%以上。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区农作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4784万亩、标准化养殖牲畜存栏3735万头只。主要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8年稳定在96%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8.9%,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83.5%,地膜回收率65%。“三品一标”用标产品达3000多个,有机农畜产品产量250.3万吨,居全国首位。农牧业领域中国驰名商标72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23件,蒙牛、蒙羊、蒙草、蒙稻等“蒙字号”品牌和“天赋河套”等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越叫越响,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品牌价值超百亿元。

70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新时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牧区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改观。道路通行条件极大改善。全区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6.2万公里。苏木乡镇硬化路应通尽通。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到今年年底全部实现。建成“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级示范县23个、国家级示范县5个。水利面貌沧桑巨变。相继建成红山、绰勒水库,三盛公、海勃湾水利枢纽和河套、察尔森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明显。修筑主要江河堤防7811.4公里,黄河防洪标准达到30-50年一遇。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农村牧区电力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电网供电可靠率在99.8%以上。

——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世纪以来,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认真执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力推进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全区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3.92亿亩,增长1.9倍,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从7.73%提高到22.1%,提高了14.37个百分点;五大沙漠周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草原生态状况明显好转,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较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和岱海生态综合治理,2018年全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0%,比2014年提高40.8个百分点。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2014年以来,在农村牧区实施乡村基础建设工程,累计实施危房改造85.9万户,街巷硬化里程近12万公里,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以来,累计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牧区卫生厕所62.4万户,6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27个旗县梯次推进污水治理,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牧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实现均等化,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门诊统筹、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4.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牧区参保率达98.9%,享受待遇人数225.4万人。低保兜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低保年平均标准从2007年的773元增加到2019年初的5914元,增长6.7倍,年均增长18.5%。

——农村牧区文化日益繁荣。不断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农村牧区文化惠民等五大工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人均拥有图书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组建了200多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队伍,开展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

70年来,农牧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农牧民收入跨越式增长。1978年,农牧民收入只有100元,2018年增长到13803元,增长137倍,年均增长13.1%。党的十八大以来,农牧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超过GDP增速,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脱贫攻坚成就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农村牧区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57个贫困旗县已经有37个脱贫摘帽,3694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已经有3018个退出贫困序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157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5.2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1.06%;31个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570元增加到10965元,年均增长10.2%。

——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61元,比1984年增长33.2倍,年均增长10.9%。饮食结构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27.5%,较1998年下降了27.4个百分点。居住条件显著改观。人均居住面积从1980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28.6平方米,增长了2.5倍。家庭消费品升级换代。农牧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30.1辆,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为17.9台和181.2部。农牧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从1987年的18.2元增长到2018年的1736元,增长了94倍。

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是党中央不断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强化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内蒙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四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三农”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党的“三农”理论为指导,坚持“三农三牧”重中之重战略地位不动摇,全力抓好党的“三农”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政治上提高站位、思想上深化认识、行动上增强自觉,为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二是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始终坚持以农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牧业,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农牧业现代化不断迈出新步伐。三是坚定不移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70年来,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改革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双权一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进入新世纪,率先推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提前3年全面取消牧业税,提前1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彻底解除了农牧民税费负担,实现了对农牧民从“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统筹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原确权和“三权分置”改革、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牧区宅基地制度改革、农垦改革等系列重大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发展动力活力。四是坚定不移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始终清醒认识内蒙古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的地位和责任,始终牢记“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把生态挺在前面,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

我们将从新的起点出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美丽家园,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孟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