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和浩特新闻 > 正文

呼和浩特:产业扶贫“拔穷根” 脱贫致富后劲足

 

虽然是盛夏时节,但清水河县宏河镇元子湾村段兰窑自然村的精准扶贫户王占文却闲不住,不时跑到扶贫林果基地里忙活,对他来说,家门口的这片林果基地,就是他家的“摇钱树”。

如今,在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户像王占文一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当下,无论是清水河县的扶贫林果基地,还是武川县的食用菌基地,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站在村口的高地上眺望: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蜿蜒村中,一排排干净敞亮的农家院错落有致,再也不见从前房屋破败、道路坑洼的萧条景象……

而这只是我市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扶贫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我市变“输血式”为“造血式”,为往日贫瘠的土地注入发展的生机,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甩掉了“贫困帽”,踏上了小康路。近年来,我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贫困村扶贫产业,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动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

2018年,我市共减贫4611户、8986人,1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今年,武川县、清水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今年,我市剩余未脱贫贫困人口为260户、58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6%……数据的背后则是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塞外青城大地上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正在这片土地上逐步变为现实。

补短板 扎实推进产业扶贫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为此,我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出台一系列措施,立足资源禀赋,开创具有呼和浩特市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如今,产业扶贫项目在首府大地遍地开花: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精准脱贫,实现了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跟随王占文的脚步,走进清水河县宏河镇元子湾村的扶贫林果基地,连片的小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经济林三年挂果,就有收益了。以海红果树为例,初挂每株单产5—10公斤,中挂30—50公斤,盛果期100—200公斤。按现行市场每公斤海红果5元计算,达到正常生产时,每亩海红果树年收入可达6000—10000元,进入盛果期亩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据清水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王亮介绍,清水河县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总建设规模为100万亩,其中新建70万亩,改造现有山杏林30万亩。各项目区林果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生产干鲜果品34.5万吨,年可实现产值7亿元。

“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万亩沙棘生态经济林、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窑上田’特色品牌”……一个个强有力的扶贫产业项目让清水河县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打好“红、绿、特”三张牌,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全方位带动周边百姓乃至全县群众脱贫增收。今年4月,清水河县退出自治区级贫困县序列,但本着“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原则,清水河县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推进,着力在培育壮大产业方面谋求新的更大的突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让贫困户有能力走出困境、增强“造血”功能,我市还积极在产业扶贫上谋创新、求突破,总结推广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改革和生态建设,做到因人因户因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

武川县,作为我市唯一的国贫县,今年4月,经自治区公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同样,武川县也把巩固脱贫成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增强产业扶贫动能。

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依托冷凉的自然气候条件,组织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已初显成效。更重要的是,自从村里有了企业,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到了家乡。

武川县持续在“四条产业链”上发力,从种植、加工、销售全程与贫困人口建立更加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产业链增收。紧紧围绕10项长效致富产业,培育引进了燕谷坊、西贝、兴农泰华、蒙禾源食用菌、草原乌骨羊、通用中药材、晟源山茶等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合同、股份合作、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多种方式,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拓展贫困群众增收就业渠道。

 

在切实增强产业扶贫动能的同时,武川县还将不断强化各项政策保障,聚焦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全面开展“六清零四达标”专项行动。持续提升社会扶贫水平,深化京蒙对口帮扶。积极开展智志双扶,根据贫困人口自身发展意愿、有无劳动能力等不同情况,制定分类脱贫措施,力争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调结构 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当前阶段,更是要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下足“绣花”功夫。为此我市大力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为贫困户提供“菜单式”扶贫项目,建设特色生产基地,着力提高产业覆盖率,夯实稳定脱贫的保障。

拿着刚刚从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蒙禾源食用菌基地领取的工资,圪顶盖村村民李栓林的脸上乐开了花。“我和老伴儿以前一直靠种地生活,老伴儿身体不好不能干农活,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不,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我有了工作,也有了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曾经的贫困户李栓林靠着在基地采摘蘑菇脱了贫。

走进清水河县五良太乡新建的移民新村白旗窑村,白墙灰瓦,村容整洁,古香古色的气息扑面而来。离移民新村不远,就是新建的白旗窑村葡萄种植基地,基地占地120亩,建有40座温室大棚。据清水河县蒙瑞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基地2017年底建成,2018年开始全面种植,共种植阳光玫瑰、夏黑、早巨峰等5个品种葡萄,今年预计能实现收入30万元。“基地在建设运行中重点雇佣当地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雇佣,实现年雇佣村民2000余人次,年支付用工劳务费40余万元,稳定务工农户户均实现增收1—2万元。”

白旗窑村葡萄种植基地只是我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大力培植发展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在项目选择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因村因户因人制订产业扶持方案,推广“菜单式”扶贫,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择优选优”从项目库中提取实施扶贫项目。合作模式上,鼓励扶持贫困户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产、供、销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地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利益联结上,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订单种养、保底收购、共建基地、入企打工、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产业链条上,通过参与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供应等领域,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受益。区域合作上,深化京蒙扶贫协作,签署了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和年度行动协议,有序推动京蒙协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小农户生产,多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以来,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首府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及时拨付下达中央、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积极筹措市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今年上半年累计拨付扶贫资金3.93亿元。

强支撑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有了产业,我们脱贫致富就有了底气和动力。”这是我市诸多贫困村民的心声。产业扶贫,为贫困户打造了“聚宝盆”,栽下了“摇钱树”。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产业扶贫,我市一直在不断探索,奋力推进。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目前,武川县10MW、清水河县5MW光伏扶贫项目正在申请国家补贴,最终将实现武川县及清水河县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户或残疾人户共592户不低于3000元/户·年收入,持续获益20年的脱贫目标。同时,我市将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到9个旗县区提供科技服务。目前,在岗科技特派员516人,围绕旗县区重点产业如蔬菜、果树、食用菌以及牛羊养殖等开展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推动各地区产业发展。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我市还强调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的牢固利益联结机制,避免产业扶持脱贫过程中龙头企业、大户受益,而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被边缘化。对有劳动力、有能力、有土地,但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我市采取帮扶模式,给予一定额度资金帮扶或实施贷款贴息。此外,对自身无劳动能力或脱贫能力差的贫困户,则采用托管帮扶、合作帮扶等模式,在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带动下致富增收。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的文章。

为此,2019年,我市将继续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统筹精准帮扶与农村整体发展的关系,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城市供应相结合,实现扶贫产业长足发展、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不断强化教育、医疗等政策兜底保障,充分发挥京蒙扶贫协作、“百企联百村”等帮扶作用,年内实现260户、588人稳定脱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的政策支持,提高临贫、易贫群体收入。出台支持武川县、清水河县高质量发展政策,提高贫困地区持续发展能力。

据了解,今年,我市扶贫工作将实现“一个确保”,确保2019年末完成剩余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实现“三个巩固”,巩固脱贫人口不返贫、巩固贫困村出列不倒退、巩固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不拔高;实现“四个只增不减”,包括帮扶力度只增不减、资金投入只增不减、考核力度只增不减、政策扶持只增不减。

产业扶贫方兴未艾。我市脱贫攻坚采取的各项政策举措只是手段,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才是目的。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群众将甩掉“贫困帽”,踏上小康路。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