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方时评 > 正文

为何越来越多人“淡出朋友圈”

你的朋友圈还在被打卡党刷屏吗?以后不会了。近日,微信官方发布通报称,一些学习类App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机制违规,严重破坏正常的朋友圈体验,对相关行为将予以禁止。

抛开打卡是非不表,单就“朋友圈体验”而论,大伙或许都少不了一番吐槽。眼下,朋友圈的时间流之上,除了分享的文章、朋友生活动态等常规内容,商业广告、拉票集赞、微商语录等芜杂信息也充斥其间。情感交流之外,强行乱入的各种利益交换、人情负担让很多人不堪其扰,感叹“朋友圈里无朋友”之余,甚至生出了“远离”的冲动。此情此景之下,人们对圈中信息的容忍度也在下降。以至于一些分享交流行为,却反过来给人徒增了不小的矛盾感与压力感。

这种体验之变背后,是朋友圈自身特质的演变。微信与微博、QQ等不同,是基于强关系链搭建起的社交平台,“好友”之间相互熟识。因而微信朋友圈更像是客厅沙龙,半私密型的聚会空间极大激励了众人自我呈现与表达的热情,分享、点赞、评论,不亦乐乎。可随着微信好友不断增多,强关系链逐渐弱化,朋友圈无限加载的结果就是,“客厅沙龙”回归到了“广场集会”,参与其中的人难免觉得少了私密感及安全感。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三天可见”“分组可见”成了使用率最高的热门功能。但是,社交堡垒越筑越高,“谢绝参观”成为常态,某种疏离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滋长出来。如何通过新技术、新机制,调试线上交往的方式和距离,已经成为社交平台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为一项国民应用,微信朋友圈的演进,算得上一场大型社会试验。这场试验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真正的“朋友圈”难以承受过多的额外负累。互联网时代,我们常常提及“信息过载”,而如今这一现象也延伸到了社交领域,被社会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社交过载”。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所言,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为此,许多社交平台也正在选择一种“减负”路向。例如,微信推出“视频动态”,内容不会主动推送到用户面前,保留时间也只有24小时;在国外,“阅后即焚”功能也是许多商家尝试方向……社交媒体突飞猛进,必然有很多不成熟之处,对于产品开发与运营者来说,关键是通过认识那些使人感觉糟糕的机制,慢慢总结探索出人与人线上互动,以及人与科技互动的最佳方式。

当然,自由还是束缚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与平台。麦克·卢汉曾写道,“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媒介的变化不能改变人们真实的交往方式,媒介特性也不会遮蔽真实社交的基本规则。而你我如何从媒介变化中找到自己的社交平衡点、舒适点,也是对个人社交观的一个考验。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