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姓话题 > 正文

“回家做饭”为何变得奢侈

近日,某地一小学发起了一项名为“以爱传家 回家做饭”的活动,小朋友们声声恳切,热切盼望父母参与。这则新闻让许多人恍然一惊,且不说回家做饭,就连回家吃饭好像也都是很遥远的事了。   

 “民以食为天”,吃饭做饭,不只是饱口腹之欲,更是凝聚家庭的重要仪式。从商量吃啥到采买洗烧,每个看来寻常的环节里,都有着爱意的传递。华灯初上,家人围坐,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分享一天的见闻感受,说说笑笑其乐融融间,满满的是家的味道。爸爸妈妈的家常手艺,成为许多人味蕾记忆里割舍不掉的“乡愁”。既然回家做饭千好万好,为何当下却日渐式微了呢?    

若问缘由,不断增大的生活压力怕是首要一条。的确,置身快节奏的繁忙都市,太多人行色匆匆、压力山大,“没有生活”似成常态。一份调查显示,北京人均工作时间约8.5小时,通勤时间约1.5小时,其中15至39岁的青年人分别为10小时、2小时。照此节奏,下班后再想操持一顿晚餐,9点能吃上恐怕就谢天谢地了。更大的问题是,走出单位大多数人已是身心俱疲,甚至还得继续待命、加班。考虑到辅导孩子功课等“硬性任务”,做饭吃饭自然只能退居末位。当效率战胜了一切,外卖送餐取代了家常味道,家政服务替代着日常打理,对于家庭的经营,也不得不“粗枝大叶”起来。   

 难回家做饭,或者回了家不愿做饭,很多时候并非“不爱”,实属无奈。但孩子们对“回家做饭”的强烈期待,则直接提醒着:无奈多了,表达爱的机会少了,真的会让家人有所缺憾。再忙碌高压的工作,也应该有张有弛;再现代化的都市,也必须匹配千万个温馨有爱的家庭。事实上,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对于工作、对于社会皆大有裨益。创造条件为现代人减减压,哪怕只是从“不加无谓的班”开始,让更多人拥有“洗手作羹汤”的闲适心情与时间精力,让“回家吃饭”不再奢侈。    

一句流行语说,这世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回家做饭吃饭,恰恰兼顾了这两者。当外卖平台取名“回家吃饭”,各大餐馆主推“妈妈的味道”,何尝不是一种对现实的讽刺。找点空间、挤出时间,为家人做顿饭,手艺味道虽各不相同,但里头都是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