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阿拉善新闻 > 正文

拐子湖气象站的“万能”师傅

黝黑、消瘦,忙碌在单位的各个角落,私下里他更愿意大家叫他“强哥”,他说这样显得年轻些,可大家却喜欢尊称他为“多面手” “全能王”。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拐子湖气象站年龄最大的职工——许延强。

风沙,是这里的常客。

和外面精彩的世界相比,拐子湖的环境除了艰苦,最大的“硬伤”是寂寞。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公共设施,购物不出门,快递甚至可以一小时送到。可是,在拐子湖,除了生活需要自给自足外,最常见到的就是“缠绵”的风沙或“暴烈”的沙尘暴。

沙尘暴在拐子湖非常常见,日常气象工作难度极大。图/吴家翔

风沙,是拐子湖的“名片”,清理沙子是这里工作的一部分,生活在都市的我们无法想象拐子湖的风沙有多可怕。听老一辈的人讲,以前住平房的时候,一场沙尘暴过去,呛得人眼泪直流不说,堆起来半米多高的沙子还会把门封住,大伙儿只能从窗户爬出去,之后从沙子里刨出自制铁车,一车车把沙子清理出去,然后才能开始工作。

即使到了现在,拐子湖气象站建起了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堆积的沙子仍然需要不断清理。每到这时候,强哥就开着铲车或拿着铁锹,在“大沙丘”与“小沙梁”之间来回奔波。

好在,在这个人烟稀少的沙漠腹地,大家已经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生活青年,是拐子湖的“大拿”

护维修铲车却要到200公里外的城镇,往往一个来回就是一整天。有时候,碰到一时修不好的情况,人还不得不住在城镇。于是,强哥就自己琢磨修理的办法。每天闲暇时,他不是在电脑前通过“百度”更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知识点,就是翻阅自己从旧书摊淘回来的书。今天仪器有毛病,明天车坏了或温棚的秧苗有虫害了,后天站里的动物生病了,他都有相关书籍可以学习参考。

许延强在观测场检修观测设备

就这样,强哥“业精于勤”,从一个单纯的气象职工,变成了整个拐子湖的“大拿”,连周围连队和十多公里外的牧民朋友也来找他帮忙。在人迹罕至的拐子湖,强哥成为了一个“多面手”。对强哥来说,能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那饱经风霜的面庞就会露出憨厚的微笑。

面对别人的感谢,他总是谦虚地说:“生活青年嘛,就要学会咋生活下去。”

眼前这个“生活青年”,实际上已经是个老头了。这个老头还会“七十二变”,不断变换着身份,刚还是修理师傅,一会儿就变成了厨师长。言谈嬉笑间,他已经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荤素搭配,用温棚里新长出的青菜做一道美味的汤羹,他总是能利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让人回味的佳肴。往往这时他还不忘拿出自己腌制的咸菜给大家解解馋,不断叮嘱,“要使用公筷,这样,一缸咸菜才能保证拐子湖一冬天的供应。”

有一天下午,大风刮破了温棚的棉帘,折断了好几根钢筋支架。这可急坏了强哥,他立刻拿出焊接工具,一点一点把破损的温棚修好。忙完这一切,已经是晚上11点半了,大家都劝他休息,先吃饭,可他却说,“温棚不能坏,一冬天的新鲜蔬菜才是最要紧的。”

他是单位的修理工,办公楼里无论出现任何零部件问题,只要叫一声“师傅”,他便带着常年随身携带的工具袋过来检修。办公楼的玻璃被风沙打破、暖气供暖温度不达标、门锁不灵敏、桌椅有问题、断电停水等,他都能一一解决。

别的职工,宿舍里都是吃穿用的生活必需品,但在强哥那里,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修理工具。闲暇时,别人在刷手机、看电视,强哥却总是在擦洗、保养这些工具,用他的话说“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

冬季供暖、净化水设备维护、电站充电、渗水井排污......强哥每天都要照例巡检三次。用大家的话说,“拐子湖的岁月静好,是强哥的负重前行。”就这样,强哥成了这个沙漠小站的“管家”。

  5000棵树,点亮了拐子湖

大家问他,“为什么如此厉害?”

他笑着说,“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不可能因为一颗螺丝钉出现问题就驱车来回四百公里请个修理工回来。”

“省钱”,是强哥一直奉行的工作准则。对于沙漠腹地而言,单是工人的工费就要花去站内经费的很大一部分。2010年,新旧站点改造,清除旧房子建筑垃圾的费用高得惊人。强哥心疼钱,带着职工硬是在三个月内清除了站内所有垃圾,还以旧翻新,将部分旧砖瓦、房梁、门框填充到了猪圈和温棚中。

许延强是生活中的省钱能手

这里的娱乐生活十分单调。有一次,强哥发现有个苏木的篮球架子准备更换,就用推车拉回来自己重新焊接,用废旧涂料弄出一个全新的篮球场供大家锻炼身体。

为了改善观测站周边的环境,新大楼竣工后,强哥带领全站职工在站内及周边共栽种了近5000棵树。拐子湖风沙肆虐,每年种树只能在三四月间。大家裹着棉衣在寒风里挖树坑,推着推车到附近的牧民家去拉羊粪。有时候,羊粪拉回来,却发现刚挖好的树坑被突如其来的风沙给埋掉了,这时就只能重新挖一次。为了确保树苗能够尽可能成活,强哥每天早上六点和晚上十点都要巡查一次,遇有沙子塌陷就用随身携带的铁锹再挖一次。忙碌一天下来,他总是带着满身的沙子倒头就睡。为此,他的床铺上总是能抖出一斤沙子。

好不容易等到树梢抽出嫩芽,为了防止周围的牲畜毁坏,强哥就专程去牧民家里请教如何做围栏。在把一根根铁丝绑在废旧钢筋上的过程中,手指被扎破、手掌被戳破是常事。夏季高温常会晒死树苗,强哥就自己背着桶,挨个去浇水;冬天,由于怕野兔啃食树皮,大家还要挨个儿在树干上刷油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像照顾孩子一样,把拐子湖气象站的周边区域变成了一片小绿洲。这一年,强哥52岁。

八年间,对于一个常年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能有今天星星点点的绿色,这期间大家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次失败。

其实,平淡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更让人肃然起敬,这个像爸爸、像师傅、像风杯一样不停转动的人,始终代表着拐子湖气象站的精神,影响着新一代的气象人。一身常年破旧的工装,晒得黝黑发亮的皮肤,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光辉事迹,而是像无数普普通通气象人一样,身负着观云测雨的使命,长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要面子的男人,蹲在沙丘上哭了一鼻子

大家问他,“这些年有过什么遗憾?”

强哥说,他是个很要面子的男人,从记事起,唯一一次哭就是因为在拐子湖2010年更换新设备后,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说,母亲把胳膊摔断了。他想回去,却因为没人比他更懂新设备的切换和运行而留下了,但他心里实在难受,就跑去单位旁边的沙丘上大喊了几嗓子,哭了一鼻子。其实当时站里的人都听见了,也都跟着哭了。

电,在拐子湖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是保障所有生活生产的必需品。断电现象时有发生,原本只能使用五年的太阳能板,在强哥的精心维护下,使用了快十年。在夏季,气象站都是半个月使用常电,半个月用太阳能电,这给单位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电费开支。他说,“这叫超期服役,能省则省。”

在拐子湖的十年,强哥从未在家过过完整的一个年。有人也许不理解这样的工作状态,可每到过年准备休假时,他总是担心单位的电路出问题。虽然单位有发电机组,但是不可能连续供应一周的用电。耽误生活事小,数据发送不出去才是大问题。他熟悉电路作业,生怕自己走了以后,电伤着人。在打电话确认家人平安后,他便继续留在站里当“管家”。这一待,就是十个春节。

“只要生活有滋有味儿,其实待在哪里都一样。”他常说,“像我这样的岁数,干习惯了自然停不下来。小时候那么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的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家人都有兄弟姐妹照顾,子女过得幸福,我能安心守护这个大家庭,也挺好的。”

[责任编辑:杨旭英]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