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报小记者 > 正文

小记者非遗小镇迎新春

小记者拜年了

写“福”字

栩栩如生的面塑吸引了小记者

喜气洋洋的剪纸,活灵活现的面人,红红火火的福字……1月19日,《北方新报》小记者俱乐部的小记者们在呼和浩特市段家窑村莫尼山非遗小镇内进行了一场充满民俗风味的迎新年活动。

年味十足

当天,莫尼山非遗小镇内喜庆热闹,10时许,便有许多民间艺人着盛装开始进行巡游表演,扭秧歌、敲锣鼓。

小记者们首先参观了万里茶道驿站,别看这小屋子不起眼,但真是涨知识。一进门,小记者们便看到了一头巨大的骆驼,骆驼身上挂着几个牛皮袋子。讲解员贾晓燕告诉小记者们:“这头骆驼身上驮的是茶叶。呼和浩特是过去万里茶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莫尼山非遗小镇就是过去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当时将茶叶从张家口运输到呼和浩特、二连浩特等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骆驼。”在一张清代万里茶道路线图前,贾晓燕告诉小记者们,武夷山生产茶叶,这张路线图就是从武夷山出发,将茶叶运往蒙古、俄罗斯的路线,万里茶道全长13000多公里,其中在中国有4760多公里。

在贾晓燕的讲解下,小记者们明白了呼和浩特在万里茶道中的重要位置,也对这段历史有了认识。

学习剪纸

“我会剪蝴蝶啦!”“妈妈,你看,这是我剪的窗花。”当天,在非遗活态传习展示馆内,非遗传承人董存娥手把手教小记者们剪纸。

刚走进剪纸展示馆,小记者们便被墙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吸引住了,满墙挂着的剪纸,有人物花鸟等各种图案。这些作品是怎么诞生的呢?董存娥告诉小记者们,剪纸是春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是把过年的喜庆用图案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过去许多人不会写字,便用图画来烘托过年的喜庆,剪纸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过去的剪窗花,发展到剪各种艺术品,再到服装、皮包等物品上的各种剪纸艺术,成为一门走进寻常百姓家的艺术。

看到精美的剪纸,小记者们坐上家常暖炕,迫不及待地跟着董存娥学起来。“将纸对折,再折……剪刀斜斜的剪出这样的图案……”在董存娥的示范下,小记者们也有模有样的剪起来,很快,一副窗花就做成了。董存娥还启发小记者们剪出不一样的作品来。“小记者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优秀的,你们不要刻意去模仿老师剪的,你们想剪什么,就剪什么。”董存娥说,剪纸30多年来,她更希望教会孩子们懂得剪纸背后蕴含的意义,她希望孩子们去独立思考、想象,剪出自己独创的作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一堂课下来,小记者们收获满满,看着自己的作品露出了笑容。而最令小记者们高兴的是,董存娥还为每位小记者赠送了一副她亲手制作的新年剪纸作品。

捏吉祥猪

在面塑传习馆,小记者们被一个个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面人吸引,有顽皮可爱的娃娃,有活灵活现的动物,还有五彩缤纷的鲜花,很难相信,这些巧夺天工的物件是由普通的白面捏成。而这些面塑都是非遗传承人薛籽女的作品。

薛籽女今年65岁,是托克托县面塑技艺的重要传承人,从10多岁时便跟随母亲学习面塑,每年过年、清明或者生日宴,村民们都会请她捏面人。她告诉小记者们,面塑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出现。

“奶奶,这些小动物的眼睛是用黑豆做的吗?”“奶奶,这些面人身上,彩色的部分是用彩泥做的吗?”……看着一个个面塑作品,小记者们充满了好奇。

今年是猪年,薛籽女现场教授小记者们捏吉祥猪。小记者们围坐在一起,薛籽女给小记者们每人发了一团面,先捏猪头,再捏猪耳朵、猪鼻子……很快,一只可爱的小猪就诞生了。学会简单的捏法后,小记者们还尝试着捏出各种造型,有的捏了只小熊,有的捏了只兔子,捏好后,还拿来比一比谁的更好看。看着自己完成的小小作品,小记者们仿佛都成了小小手工艺人,脸上露出欣喜满足的笑容。

写个福字

浓郁的墨香,有模有样的握笔方式,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在青年书法家王可、郭俊喜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兴奋地执笔写起“福”字来。

在撰写“福”字前,书法家王可给小记者们上了一堂课,讲授春联的来历和书法的基本知识。王可告诉小记者们,春联始于宋代,五代蜀国国君孟昶在除夕夜当天,找到大臣在桃板上颏了一副对联,当时称为“桃符”,以此增加过年的气氛,这便是最早的春联。后来,春联成为春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书法是中国国粹,是中国文化之根。而写春联,写方方正正中国字,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王可告诉小记者们,春联讲究内容工整、对仗,分为上联、下联、横联,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联也是从右往左写。说着,王可便拿起毛笔,在万年红宣纸上写下一个方方正正的“福”字。他告诉小记者们,俗语道“百福百寿”,也就是说,“福字”的写法有上百种。一听王可这么说,小记者们都来了兴致。

“老师,隶书的‘福’字怎么写?”“老师,甲骨文的‘福’字怎么写?”……在小记者们的要求下,王可分别写下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甲骨文“福”字,小记者啧啧赞叹,也纷纷铺平宣纸,拿起毛笔,开始有模有样地跟着王可学起来。

很快,小记者们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福”字,看着自己的作品,小记者们满心欢喜,纷纷表示今年过年就贴自己写的“福”字。今年6岁的杜乐行举起自己写的“福”字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学会了写‘福’字。”杜乐行说,这是她第一次写“福”字,过年的时候,她要把这个“福”字贴在自家门上。

皮画展览

最后,小记者们参观了非遗艺术博物馆,在这里,他们见到了不少往日难得一见的老物件,旧时的织布机、各式马鞍等等展品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

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的格日勒皮画展览。小记者们都对皮画的诞生表示好奇。讲解员告诉小记者们,这里展出的皮画作品都是非遗传承人、莫尼山非遗小镇董事长贾宏伟创作的,皮画用的“画纸”是用优质的整张牛皮,经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传统皮画需要经过描绘、着色、层染、抛光、定型、浮雕凸凹等几十道工序纯手工制作,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而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的皮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融入现代民族工艺技法,更现代、更时尚。

活动结束了,小记者们都收获满满。记者注意到,小记者杨皓然的小本上已经记得密密麻麻,他记录下了参加的所有活动。他说,这次活动收获了很多知识,玩得很开心。(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刘惠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