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原标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11月8日,有一群加拿大老人来到了成都。

他们被称为“骨灰级大熊猫粉丝”。早在70多年前,他们就曾在成都与一只名叫“潘多拉”的大熊猫生活过,从此对大熊猫念念不忘。

他们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参观了大熊猫,还获得了基地授予的熊猫粉丝荣誉勋章。

他们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参观了大熊猫,还获得了基地授予的熊猫粉丝荣誉勋章。

基地官方微博甚至发表了一篇文章,向“CS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辈”致敬。

基地官方微博甚至发表了一篇文章,向“CS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辈”致敬。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是不是很感人?

但文章底下的评论,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一片痛骂声,大概的意思是:基地竟然向当年为钱而偷猎大熊猫的外国人致敬,简直不可理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要从七十多年前讲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有一所华西协合大学校,学校由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教会合办,里面有一所专为外籍教职人员子女开办的“加拿大学校”(Canadian School,简称“CS”),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自称为“CS的孩子”,他们跟随父母来到中国成都,在华西坝学习成长。 与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还有一只名为“潘多拉”(Pandora)的大熊猫。

与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还有一只名为“潘多拉”(Pandora)的大熊猫。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潘多拉”是怎么来的呢?基地的文章里是这么介绍的:

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生物教授丁克生(Frank Dickinson)的夫人从灌县的大山中带回了一只大熊猫幼仔,出于安全和健康的考虑,丁克生决定让它先在华西坝生活,再适时送往美国。

但国外的史料却是完全不同的说法。

但国外的史料却是完全不同的说法。

一个名为“Vic in China”的摄影作品展览网站,刊登了大量当时的传教士在四川拍下的照片,其中包括了“潘多拉”的珍贵照片。

这个网站是这么介绍“潘多拉”的由来的:

1938年,纽约动物协会(New York Zoological Society )想要在他们的动物园中引进两只熊猫,就联系了当时在华西协合大学任生物教授的丁克生,丁克生联系了一位猎人(hunter),猎人捕捉到了一只野生大熊猫幼仔,丁克生的夫人进山把它带了出来。

2012年,四川在线的一篇报道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华西协合大学收到了纽约动物协会希望得到一只大熊猫幼仔的请求。

2012年,四川在线的一篇报道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华西协合大学收到了纽约动物协会希望得到一只大熊猫幼仔的请求。

也就是说,“潘多拉”根本就是丁克生专门找猎人从大山中捕捉的野生大熊猫幼仔。 

也就是说,“潘多拉”根本就是丁克生专门找猎人从大山中捕捉的野生大熊猫幼仔。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1938年5月,华西协合大学的化学教授Roy Spooner将“潘多拉”带到美国。

1938年5月,华西协合大学的化学教授Roy Spooner将“潘多拉”带到美国。

四川在线的报道中写道,“潘多拉”被带往美国之后,就被送到了芝加哥动物园,从此这些教授和“CS孩子”就没再见过它。

四川在线的报道中写道,“潘多拉”被带往美国之后,就被送到了芝加哥动物园,从此这些教授和“CS孩子”就没再见过它。

而据记载,“潘多拉”于1941年去世,不到4岁。

而据记载,“潘多拉”于1941年去世,不到4岁。

有人也许会说,在那个年代,大熊猫还不是国宝,外国人抓两只带出国,无论是研究,还是当宠物玩玩,不是很正常?

这就得讲讲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大熊猫的保护政策了。

这就得讲讲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大熊猫的保护政策了。

事情还得从1869年讲起。

1869年,有个名叫戴维的法国神父在四川宝兴县买到了一张熊猫皮,并把它做成标本高价卖给了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从此掀起了西方的“熊猫热”。

许多西方人前赴后继地来中国捕杀大熊猫,能活着带走最好,不能的话就剥皮做成标本带走。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甚至在1929年组织了一支探险队来猎杀大熊猫。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之一的克米特·罗斯福在1937-1939年之间,正是前文提到的纽约动物协会的副会长。

罗斯福的儿子们来猎杀大熊猫时,国民政府尚未对熊猫的生息地区进行实际统治,对熊猫也只是一知半解。

罗斯福的儿子们来猎杀大熊猫时,国民政府尚未对熊猫的生息地区进行实际统治,对熊猫也只是一知半解。

因此,国民政府并不知晓他们要射杀熊猫,甚至还给探险队颁发了“科学调查”许可证……

但随着“熊猫热”的升温,国民政府也渐渐意识到西方人捕杀大熊猫的用心,加强了对西方人运输熊猫的限制。

1936年,美国人露丝·哈克内斯(Ruth Harkness)在中国找到了一只出生仅10天的大熊猫幼仔“苏琳”,但她要把“苏琳”运出中国已经比较困难,因此过海关的时候,她谎报说带了“一只形状奇异的哈巴狗”:

“靠一些人的帮助,露丝搞到了动物出境许可证,上面填着她要带的是一只‘形状奇异的哈巴狗’。露丝将苏琳装进一只柳条筐过海关。

“就这样,露丝带着苏琳登上‘麦金莱总统’号客轮,离开了中国。”(来自人民网《大熊猫67年前到美国》)

而“苏琳”在美国的亮相,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捕猎者。

而“苏琳”在美国的亮相,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捕猎者。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据四川在线报道,上文提到的华西协合大学,甚至被大熊猫专家胡锦矗形容成一个外国人捕猎大熊猫的中转站:

“都是外国人从汶川、都江堰把大熊猫收购以后送到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暂时豢养,然后运到美国”。

这些外国人用铁链拴着熊猫,将它们当做宠物饲养。但当时人工饲养技术尚不成熟,这些野生大熊猫往往年幼夭折。

这些外国人用铁链拴着熊猫,将它们当做宠物饲养。但当时人工饲养技术尚不成熟,这些野生大熊猫往往年幼夭折。

也有卖给动物园的,比如露丝抓到的“苏琳”。

也有卖给动物园的,比如露丝抓到的“苏琳”。

1937年,她以8750美元的价格把“苏琳”卖给了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然后用这笔钱再次从中国捕猎者手里买了一只名为“梅梅”(Mei-Mei)的大熊猫。

1937年,她以8750美元的价格把“苏琳”卖给了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然后用这笔钱再次从中国捕猎者手里买了一只名为“梅梅”(Mei-Mei)的大熊猫。

这两只熊猫成了动物园的摇钱树,每天有超过4万人前去参观。

这两只熊猫成了动物园的摇钱树,每天有超过4万人前去参观。

活着可以当摇钱树,死了可以剥皮做标本赚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盯上了大熊猫。

活着可以当摇钱树,死了可以剥皮做标本赚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盯上了大熊猫。

国民政府无奈之下,于1930年代后期采取了禁捕禁运措施,1939年11月一只熊猫被运往芝加哥后,外国人更是不能随意将熊猫带出中国了。

所以,华西协合大学的“CS孩子”,根本算不上“潘多拉”的什么救世主,更不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可怜了这些滚滚,它们并不知道,一旦被西方盯上,迎接它们的将是怎样悲惨的命运……

而很多网友想知道的只是,“致敬”这些外国人,讴歌那段历史,把故事改讲得如此暖心感人,到底是为什么?

而很多网友想知道的只是,“致敬”这些外国人,讴歌那段历史,把故事改讲得如此暖心感人,到底是为什么?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对了,前面提到的被露丝带到美国的两只熊猫也都年幼夭折:“苏琳”于1938年4月死于肺炎,年仅一岁多;“梅梅”也于1942年去世。

对了,前面提到的被露丝带到美国的两只熊猫也都年幼夭折:“苏琳”于1938年4月死于肺炎,年仅一岁多;“梅梅”也于1942年去世。

露丝还出了一本名为《夫人和熊猫》的畅销书,用稿费支撑自己的生活。1947年,露丝去世,美国人在她的墓碑上写上了“熊猫夫人露丝·哈克尼斯”。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而现在,《夫人与熊猫》就要被拍成电影了……

这是一部中英合拍片,将由《泰坦尼克号》、《无境之兽》的制片人 Laura Bickford,以及“Europe China Picture Group”(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专门做中欧电影合拍业务的公司)CEO Michelle Qi担任制片人,英国导演贾斯汀·查德维克(《曼德拉:漫漫自由路》、《郁金香热》)执导。

女主角是《碟中谍:神秘国度》和《火车上的女孩》的“谍女郎”丽贝卡·弗格森。

许多网友担心这部影片也会变成美化偷运熊猫行为的电影。

许多网友担心这部影片也会变成美化偷运熊猫行为的电影。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致敬“偷猎”大熊猫外国人 引发巨大争议

在电影的简介中,网友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但当短暂的狂热退去后,露丝逐渐意识到保护动物的最佳途径是让他们在自然栖息地生活、成长。”

原来外国人就是在偷猎、杀戮和买卖滚滚中,逐渐增强环保意识……

然后拍了电影教导我们?

呵呵……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再深一点”。(id:deeperplease)

[责任编辑:郭正杰]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