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 正文

【焦点】电信诈骗黑手伸向农村牧区

 

u=1766060063,3217195305&fm=21&gp=0

内蒙古赤峰市公安局官方微信“赤峰公安”10月20日通报,18日和19日两天,赤峰市公安机关共接报电信网络诈骗警情9起,受害人被骗金额总计达30多万元。此外,赤峰市公安局根据9起警情分析特别指出,电信诈骗分子已将黑手伸向农村牧区。

通报显示,10月18日,赤峰共3人被骗:阿旗一受害人被冒充司法机关人员以“涉嫌洗钱需要核对账目”为由骗走近16万元;新城一受害人被冒充公检法机关人员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由累计骗走8.3万元;克旗一受害人点击一彩票软件注册会员后,被人以短信、网站、电话预测彩票号码为由,累计骗走3.6万元。

10月19日,赤峰又有6起电信网络诈骗案发生,其中3起发生在农村:喀旗王爷府上瓦房村一受害人被自称上海嘉定公安局的人以其办理的信用卡欠款为由,骗走12000余元;翁旗桥头镇桥头村一受害人接到自称为赤峰市邮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加急快递邮件内容是以其身份证办理的两张银行卡逾期未还款,随后有自称公安机关的人员告知其还款账号,受害人在ATM机上转款9018元;敖汉旗萨力巴八道湾子村一受害人被他人称其妹夫涉案需要转账为由,骗走2.5万。

赤峰警方根据以上警情分析称,“电信诈骗分子已将黑手伸向农村牧区。”例如,澎湃新闻检索阿旗政府官网发现,阿旗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济兼营的蒙古民族聚居的农牧业地区。

通报称希望读者看到提示后,“向居住在相对偏远、交通通讯欠发达、信息获取不及时的农村牧区亲友大力宣传防骗知识,提醒他们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加强防范,避免上当受骗。”

为何农村电信诈骗愈来愈常见?

据《农民日报》9月12日头版刊发的《农村电信诈骗不容忽视》一文称,时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众多,他们大多安全防范意识差,辨别能力不足,加之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对电信诈骗惯用伎俩了解不多,更容易上当。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单身年轻人较多,急于寻求女性成家,不法分子抓住他们这种心理,向他们伸出“橄榄枝”。顾于颜面,相当多的受骗者甚至放弃报警,导致农村电信诈骗愈演愈烈。

上述文章还称,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帮助村民了解电信诈骗的类型、方式,鼓励那些曾经被骗的村民现身说法,增强村民对电信诈骗的警觉度和识别能力。电信部门也应积极深入农村,帮助农户加强对电信诈骗号段的识别及处置。

 

小技巧:防止电信诈骗要做到六个 "一律"

警方提示:1)接电话,不管他是谁,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2)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3)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的一律挂掉 4)所有短信,但凡让我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5)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6)所有170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 能做到这六个“一律”,基本上就不会上当受骗了,你想,真有事找你,也不会因为挂了电话,就不来了。

预防电信诈骗要落实好手机实名制

1474604673392

从徐玉玉、宋振宁受骗后猝死到广东揭阳一准女大学生被骗跳海身亡,再到清华大学教师被骗1760万元,连日来,电信诈骗案件频频见诸报端,酿成了一起又一起人间悲剧,电信市场存在的缺陷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手机实名制已经提了好几年,但是一些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依然在用没有实名登记的手机号码实施诈骗,说好的手机实名制究竟何时才能落到实处,把好预防电信诈骗的第一关呢?

对于电信诈骗类案件来说,诈骗分子的来电号码原本是公安机关进行案件侦破的一个重要线索,正是由于很多手机没有实名登记,导致侦破难度非常大。早在今年5月,工信部就下发通知,要求各运营商必须在2016年底实现用户手机实名制达95%以上,2017年6月底达到100%,从而被业界解读为“史上最严实名制”。但是就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让手机实名制百分之百落到实处依然任重道远。

现在,很多非实名号码都出自虚拟运营商的销售环节,虚拟运营商拥有单独的销售渠道,并且在业务上不受通信运营商的领导。因此,如何堵住虚拟电信运营商这个漏洞,是解决手机实名制的关键环节。鉴于虚拟运营商要利用通信运营商开发的网络通信设施,所以通信运营商完全可以通过停止提供网络设施的办法来倒逼虚拟运营商完成实名制手续。

当然,手机实名制全面落实之后,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彻底解决电信诈骗问题。实名制之后,还要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力度,提高电信诈骗案例的曝光率,尤其在农村等教育程度较低地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帮助人们有效提高对于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加强立法,在个人信息泄露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对涉及个人信息采集的银行、医疗等行业制定完备的强制性行业规范,通过健全而严厉的法律手段根治电信诈骗,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正北方网综合自澎湃新闻网、映象网、新华报业网等媒体)

[责任编辑:萨其]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