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赤峰新闻 > 正文

赤峰市休闲农牧业发展正在使农牧业变成快乐高效产业

休闲农牧业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在赤峰市发展迅猛。休闲农牧业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赤峰市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980 个,从业人数12826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1365人;带动农户17874户,接待人次450万次,营业收入161448.9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91678万元,利润总额16974.17万元,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1562126.05元。

赤峰市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2个;创建内蒙古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县)1个、示范点6个;创建赤峰市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12个。松枫山庄创意作品获得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景观创意优秀奖。

2012年8月18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6个、全球第18个、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5月,“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又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4年6月12日,农业部正式确认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产业类型上,赤峰市在发展休闲农牧业中逐步形成7种类型,即农庄牧场型,园区农牧业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型,商业贸易型,民俗节庆型。

区域布局主要有:城市近郊和风景名胜周边区。城市近郊区的农牧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该区域主要以满足市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大型设施农牧业为基础,以提供中高端农畜产品和休闲农牧业服务产品为依托,推动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牧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牧场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农牧业新型产业模式。名胜景区周边客源流量大,消费需求活跃,具备发展休闲农牧业的有利条件,要以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满足多元需求。

自然生态区。山区、湿地、滨水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优势,承载着农牧业生产、农牧民生活、生态涵养等重要生产生态功能。自然生态区要以农牧民就业增收为核心,紧密依托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历史文化与独特民风,打破区域界限,营造特色休闲农牧业功能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以休闲农庄、休闲牧场、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为载体,大力发展农牧业生态游、特色游、景观游和民俗风情游。

传统牧区。传统牧业地区具有发展休闲牧业的独特优势。依托蒙古族悠久而丰富的民风民俗资源,大力发展休闲牧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加快牧区交通、通讯、给水、通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牧区发展休闲农牧业的有效途径。着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以牧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草原观光游、沙漠体验游、边疆特色游、民族风情游为特色的休闲牧业新方式。

传统农区。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前提下,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立足农业资源、农耕文化、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景观农业、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以及农业园区、农家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增加文化内涵,创新发展理念。

为把休闲农牧业产业做大做强,赤峰市采取一系列举措,在保障措施上全力跟进,使休闲农牧业如万花筒般异彩纷呈。

编制发展规划,成立组织机构。赤峰市休闲农牧业在发展中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先行,将休闲农牧业发展纳入到赤峰市“十三五”规划编制之中,健康有序地发展,并积极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休闲农牧业发展实际的体制,在信息交流、创业辅导、融资贷款、管理咨询、宣传推介、规划设计上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各旗县区都成立了相应的休闲农牧业行政管理机构,指定分管领导和股室,配备工作人员,为休闲农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开展调查研究。紧扣“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的理念,在总结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下发调查表等方式,在发展规模、经营类型、区域分布、存在问题等方面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赤峰市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中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采摘园等经营形态占75%左右,休闲农庄、牧场、山庄等经营形态占15%左右,商务会所、科技示范园、观光园等经营形态占10%左右。

做好典型引路。随着休闲农牧业发展迅猛,市农牧业局通过典型带动和示范拉动,广辟渠道,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社会影响力,品牌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各旗县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围绕高、特、优、新、奇,努力打造休闲农业地方品牌。如克旗关东车村以青山景区为依托,借助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引导有经营自助式农舍的农户成立农家乐旅游合作社,在乡政府主导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集中连片建设特色民居30个,形成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功能齐全的休闲农牧业民俗村。合作社承担订房中心功能,统一价格、统一调配游客住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利益分配和竞争机制。

喀喇沁旗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半分水路和山川”之称。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品牌打造”等手段,休闲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走出了一条被誉为“喀喇沁旗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休闲农业已成为一些地方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元宝山区和润现代农牧业有限公司以现代化设施农业为基础,借助成熟的技术手段,发展高品质草莓、葡萄、圣女果等鲜果蔬菜种植,加快采摘园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体验性和趣味性得到进一步增强,成为赤峰南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道风景线。

宁城县充分展示乡村自然山水、农耕文化、民族习俗、农家生活等特点,让游人进入天然、野趣、清新、恬静、自然的五彩世界,欣赏和体验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体验农家的休闲、娱乐、饮食等传统习俗的乐趣,达到享受自然、亲近自然、陶冶情操、舒展身体、放松自我之目的。

林西县的七合堂村确立了“林果强村”的发展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七合堂村拥有年产值800万元的内蒙野果产业,并凭借其在全区市场上取得的良好口碑,衍生出了农家乐旅游、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特种养殖等众多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华北地区林果业对外交流的窗口,七合堂村的内蒙野果产业已成为本地区的山地林果业象征,七合堂村的建设映衬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政策扶持。为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市政府于2015年5月13日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意见明确休闲农牧业发展方向和扶持重点。

在2016年六届四次人代会上,市政府提出建设环中心城市50公里生态经济圈,并提出选取20个试点村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增标准化经营户100家的发展目标。同时,筹集1000万元资金对重点村进行奖补。喀喇沁旗雷营子村、红山区三道井子村、翁旗赛沁塔拉村、松山区当铺地村大河西村等已经按照《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内容和建设标准》进场施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逐渐厌倦了高楼大厦的城市景观,“伊托邦”城市理念渐渐兴起,休闲农场成为最好的放松休闲之地。

前景灿烂、炙手可热的休闲农牧业,吸引诸多远见卓识者参与和投资。作为休闲农牧业的直接受益者即广大农牧民,更是发展休闲农牧业的主要力量。目前,搞休闲农业的人群有四类,即房地产及其关联产业商、矿老板和实业制造商;资本市场,VC、PE、基金和机构;返乡创业的农民。这些人带着资金、经验、资源和成功的光环回来承包同村人大片抛荒土地,搞起家庭农场自己当家作主;此外,有“中国乡村情怀”的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等群体和在华生活的“老外”,也对塞外赤峰的休闲农牧业饶有兴趣,积极投资开发。

实践证明,休闲农牧业符合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是适应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的强农强牧产业和富民产业,可谓利国利民,一举多效。该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正在实施的现代农牧业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等高度契合。作为农牧业大市,我市休闲农牧业必将使农牧业变成快乐、高效的产业,农村牧区变成美丽和谐的家园,农牧民变成富裕有尊严又倍受羡慕的生活群体。城市红利摊薄,农村牧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牧业大市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独辟蹊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美丽而又静谧的塞外“桃花源”。

[责任编辑:孙净洁]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