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赤峰新闻 > 正文

锤榨麻油技艺在草原小镇传承

油料蒸好后及时倒入用线麻纺织成的麻包中。

几十斤的铁锤稳、准、狠地递增击打木楔,依靠这种物理压力挤压、加热,迫使油汁浸出,滚落在下面的接油桶里。

柴米油盐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

说起麻油是怎么来的,恐怕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今天要讲的是“王浩古法榨油”技术。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术,“王浩古法榨油”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在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效率较低的榨油技术却仍占有一席之地。

近日,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常善村的王浩古法榨油作坊,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呐喊声和四溢扑鼻的醇美油香,我们亲眼见证了神奇的古法榨油全过程。

“棒子抡锤打,

小牛泪扑簌,

这事别怨我,

回去怨它箍”

一首童谣,道出了榨油作坊的真实场面。

每次榨油前,要先祭油锤。祭油锤仪式虔诚而神秘——一只古老的祭案,上面摆放着3个上百年的油锤,锤把上拴系着象征吉祥、红火的红绸布。一排黑釉小碗,盛满浓烈的老酒,是为榨油工准备的开榨酒。全体榨油工列队而立。老油匠点燃3炷香,站在祭案前念祝词:

油锤大,油锤圆,

油锤伴随保平安。

锤起锤落锤头稳,

锤打麻油代代传。

老油匠从祭案上取下1只油锤,在油楔上砸3下,率众油工高喊:“油锤保佑我们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万事如意,多出油、出好油,开榨!喝开榨酒!”

开榨油祭,是期望生意兴隆、物阜民丰。当地的榨油技术究竟起源于何朝何代,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压榨榨油的记载。

王浩古法榨油共需20多道工序,第一步是风车除杂。即用风车除掉原料里的杂质,如土块、秕子、石块等。

继而是炒籽。把精选干净的胡麻籽,放到大锅里翻炒,翻炒时闻着有香味立即出锅,倒入笸箩里翻晾,待全部晾凉后,再用石磨研磨。

炒籽的目的,就是高温情况下破坏胡麻的细胞结构,降低蛋白质对油质的吸附力,使油质分离变得容易,同时油出来以后不用第2次煎熬就能食用。

用碾子将炒熟的胡麻碾碎成粉。伴随磨盘碾胡麻的响声,胡麻的香味渐渐弥漫。再将磨碎的胡麻倒入一个底下火炕或高温的铁槽内进行烘焙,其间往原料里放入一定量水进行搅拌,形成散状,然后再进行高温蒸制。

油料蒸好后及时倒入用线麻纺织成的麻包中,再用平板木杵浮平将其裹成饼状,俗称制坯。制坯中需注意坯的薄厚度,厚薄不均会影响到出油率。一个油坯一般是10到15斤左右。

包坯进榨,将榆木托板放在榨槽里,把包坯摞至12个为宜,上面再放1块木板,四角用绳束紧固定,然后把包坯倒卧在槽内,两端用油排铐板固定,在油排缝隙中,安置木楔进行锤打。

重达40、60、80多斤的铁锤,稳、准、狠地逐个击打木楔,依靠这种物理压力,经过挤压、加热,迫使油汁浸出,洒落在下面的接油桶里。

当油完全控净时,卸下木楔、油饼,再进行二次锤榨。传统古法榨出来的油口味纯正,即环保又健康,王浩榨制的油从不愁销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克什克腾旗古法榨油技艺就享有盛誉,古老的文化,焕发着旺盛的原始生命力,祖先的智慧在老一代榨油人手里得到传承、延续。如今,虽然有了机械榨油,却没有阻挡住他们代代相传的古法榨油技艺。

用来榨油的工具,铁锤、扇车、纺车……都是历经百年,痕迹斑驳。每一件工具都有一段令人回味的陈年往事,每一件工具都诉说着油坊的沧桑历史。

锤榨麻油,有特点、有味道,有文化、有历史,还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王浩专门成立了呼德艾勒农牧业合作社,带领当地农牧民发展生态农业种植胡麻,做古老工艺胡麻油加工,同时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现在,王浩注册了“锤打麻油”商标,准备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古老的锤榨榨油技艺再次被人们接受。

相信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一定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孙净洁]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