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伦贝尔新闻 > 正文

奔梦日子 花好月圆

——斯木科村秋日见闻

加固防护网

量血压

便民超市投入使用

接受记者采访

新颜旧貌

秋日的斯木科村层林尽染,万物澄莹,一派纤歌牧笛的景象。青山不老,在天地间泰然自若地注视着这片土地的沧桑更迭,眉眼含笑。流水仿佛穿过了亘古的时光,从遥远的过去奔腾而来,见证着勇敢的鄂伦春民族在这里游猎、迁徙,也见证着如今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秋佳节之前,我们再次随着呼伦贝尔日报社的扶贫小组来到这个群山怀抱的一隅,走进她,了解她,与她促膝长谈,听她讲讲自己这一年多的改变。

走进村子,斯木科融合着桃花源般的清净致远和烟火濡染的农家气息让人神清气爽。平坦光滑的水泥路在脚下延展开来,红黄相间的砖瓦房整洁明亮,1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整齐规范,典雅的铁栅栏前新栽的树苗已郁郁葱葱,难以想象在一年多前这里还是土路泥泞不堪,泥板房斑驳破败的景象。

克一河的肖忠国镇长面孔清癯,目光却是炯炯有神。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着村里的变化:如今新建的53户房屋已全部完工,还对村里39户危房进行了修缮和加固。本来计划实施街巷改造2.4公里,实际已经完成2.9公里。客运中心、休闲驿站、便民超市都投入了使用。村里还为村民发放了123套净水设备,通上长电之后,自来水设备、农田水利工程都配套投入了使用……走近一处整齐的砖瓦房,他又难掩喜悦地介绍着:“这10户是斯东自然屯易地搬迁安居的住房,给‘六十四’自然屯9户生产用房也已经竣工了。老百姓满意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从去年3月份驻村以来,肖镇长与村民同吃同住,他记挂着村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户,却始终怀着对家庭的愧疚,“这些年心思都在工作上,父亲、母亲去世的时候,我都还在工作岗位上”,说至此处,他眼底流淌着一抹黯然。

我们村里不比城里差

走进农户李汉成家中,他看着韩国华社长惊喜地脱口而出:“你们来过啊!”我们会心一笑,感受着此刻情谊的涌动,像老朋友一样聊了起来。

“村里通上长电是我们最开心的事!以前就靠太阳能,晴天还好,一到阴天就停电,我们也关心国家大事,想看看新闻联播啊。这回可彻底改变我们农村的面貌啦,我们村里住着舒心,不比城里差!”李老汉的爱人自豪地说道。

肖镇长介绍道:“斯木科村是全旗82个行政村最后一个通上长电的,村民们对长电的渴望可想而知。通了电,每家的自来水设备都能用了,有的村民还安装了抽油烟机和热水器。我们沿水泥路安装了60盏路灯,让村民们欣喜不已,有时都到凌晨,路灯下还有村民在聊天、跳舞,不舍离去。”

李老汉动情地说:“共产党为我们办了好事,尤其是肖镇长和村里的高书记,做事实实在在为我们着想,我们是打心眼里感激,也拥护他们。”正说着,我们见到了村里的高洪柱书记。不太说话的他,脸上始终挂着淳朴的笑容。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他每天5点钟就起床工作,基本没有休息日,他向村民讲解政策,协调施工队和百姓之间的关系。肖镇长介绍道:“他一直忙着村里的事,自己家的房子是全村最后建的。”村民心疼这个为村里老小辛苦奔波的书记还未成家,托我们帮忙张罗高书记的婚姻大事。

临出门时,李老汉一家热情地邀请我们冬天来家里过年,欢笑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窗外银装素裹,路灯撕开了夜的幕布,屋里一家人坐在炕头上,数着电视机里春晚的新年钟声,热气腾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走进幸福大院,空气里洒满了宁静温暖的光晕,庭院错落有致,花草枝繁叶茂。蓝晓东副镇长介绍道:“这是村里为了更好地照顾孤寡老人和贫困户新建的16户住房,目前已有12户居民入住。院内配套给水、排水、供电、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30平方米的住房,取暖设备一应俱全,房前有40平方米的菜园子,房后是20平方米的储物间。我们秉着‘一次建设,多人受益,长久受益’的标准,确保让最需要、最困难的群众住进来。”

去年走访时遇到的杨文波老人是个低保户,76岁的他无儿无女无妻室,已经无法生活自理。这一年间,他空洞呆滞的目光、孤苦伶仃的背影总是闪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无限挂念。如今他也即将入住幸福大院的消息让我们欢喜不已,这个大院将承载着他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撑起了其他15户人家对新生活的希冀。

小卫生室的大作用

村支部的旁边是村里新建的6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过去村民生病输液也要翻山越岭的坐班车,到镇上的医院就诊。现在卫生所环境好,医生技术好,收费也公道,又是在家门口,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来,不用再往镇上医院跑了。

为了保证村民的需求,镇里选配了3名专业的医生到卫生室坐诊,每半个月轮休一回,并为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村里慢性病患者定期义诊、回访。村民在村卫生室也能享受到新农合补偿的优惠政策。

走访中,我们遇到了值班医生姚燕丽,她和我们赞叹着小卫生室正在发生的大变化:“过去我们都是去村民家里看病,条件简陋,药物、医疗器械也有限,去了患者家中还可能没有对症的药物,非常耽误事儿。去年8月份村里建了卫生室,基本设备一应俱全,扎针、输液都不是问题。卫生室还能提供简单的急救服务。如果有急救病人,求助电话一打,半个小时我就到病人家,为患者上门服务。”

如此看来,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放在现在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一样适用,对于审视当下的医疗卫生改革,加快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如今,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和返贫的仍不在少数,农民患了大病,少则投入一年的收入,多则背上一辈子都难以偿还的债务。小卫生室的设立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医疗卫生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村民的大病遏制在源头。

山重水复谋新路,柳暗花明特色村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大自然饱笔酣墨,造就了斯木科的山清水秀,我们仿佛走在王维诗中的世界,也不禁为斯木科未来的发展打算着。韩社长说道:“斯木科作为海拉尔流域鄂伦春族曾经的居住点,鄂伦春旗第一个知青点,吉林、辽宁的移民点,承载着不同人的生活印记,以寻根文化为切入点发展特色旅游是个好路子!”

蓝副镇长也自信地向我们介绍着斯木科的蘑菇、山野菜、笨鸡等土特产品和未来的发展想法:“我们现在已建成马铃薯加工基地1座,成立马铃薯生产加工合作社1个,建成的育肥牛基地也已经投入使用了。下一步我们想开发斯木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把斯木科打造成一个特色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我们心里也不禁欣欣然憧憬起来。

书香浸染中的斯木科

一册册图书整齐地摆满书架,前来读书的大人、孩子络绎不绝,他们或读名著,或翻报纸,或查看种养殖科技信息,虽然人多,但不喧哗。这样的场景不是发生在书店或图书馆,而是出现在斯木科的图书阅览室里。

随着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的建设,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打麻将、赌博、喝酒的少了,跳健身操、打乒乓球的人越来越多了。村民在茶余饭后及闲暇时间都爱来图书室学习充电。图书阅览室成了村民学习知识的“加油站”和“充电场”,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的思想观念。

对金钱的崇拜之风和年轻人在消费领域的“攀比”可谓是近些年来农村精神的疾患。“土物既繁雄,民风亦和平”,优美的环境可以感染人、塑造人,文化水平的提升更能给农村带来 “明白人”,精神上的脱贫必将带来主流价值观念的革新。

来到我们定点帮扶的刘清海家,83岁的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拉着我们讲述他一个人拉扯孩子的不易和从齐齐哈尔来到斯木科的移民往事,老人家思路清晰,也看出他为人处世的厚道纯良。如今,孩子孝顺,政府帮忙建的新房子也即将入住,辗转半生,他已把斯木科认作了故土。

在斯木科,我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彼此交织重叠,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也越来越亲切,仿佛我们的家人、老朋友就住在这,我们惦念着他们儿女的婚事,记挂着他们今年的收成,也为他们生活里美好的改变而欣喜。

山川静好,岁月含情,见证着斯木科的巨变。临走时,我眼光落在了村支部的宣传展板上——“奔梦日子,花好月圆”,画中灯笼高挂,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画外的斯木科,阳光雅拙安详,涌动着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张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