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 正文

【焦点】世界精神卫生日 关注心理这道“坎”

 

0

导读:2016年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各种压力超负荷地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之上,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及心理健康面临着严峻挑战。学会情绪管理、积极预防不良心理的产生刻不容缓。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面临的常见精神卫生问题也不同

婴幼儿(0岁至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比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岁至6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家长多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儿童(7岁至12岁)和青少年(13岁至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比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等;人际交往问题,比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比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岁至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比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比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此外,各类自然灾害、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新华网 记者刘波)

 

青少年正确认识“心理断乳期”

说起青少年的情绪管理,内蒙古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郭婷表示,情绪管理贯穿人生每一个阶段,从小建立良好的情绪认识和管理机制,对人的一生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青少年阶段,学习、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总是不可避免的,而青少年时期又恰恰是遭遇身体、心理、情绪和社会关系等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动荡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心理断乳期”发生的时候。这就要求青少年必须认识、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情绪调节策略。

什么是“心理断乳期”?郭婷介绍,在心理学上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从12岁开始,孩子们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开,一直到18岁完成。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表现出急于独立的思想,总觉得对父母的依从是一种压力和束缚,常有反抗的表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对家长仍有很大的依从性,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或情绪上,都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当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安慰。

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度过“心理断乳期”?郭婷表示,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喜欢与人争论、发表意见,却论据不足、判断不准,很容易把事情片面化。家长有时候很难理解,其实这是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的过程。作为长辈,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外,情绪的认知调节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人对事件的解释与认识引起的。因此,认知调节的核心是引导青少年改变对引发情绪事件的看法,通过发现相关的错误观念,达到调节不良情绪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家长也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

快节奏生活催生年轻人成为精神疾病高危人群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逐渐进入了快节奏模式,生活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已经成为催生年轻人成为精神疾病高危人群的主要原因。

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内科主任医生于东升介绍,现在青壮年成为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从每日的患者就诊情况来看,20岁到40岁的青壮年占总人数的40%左右。

“从前来就诊的患病人群中可以看出,现在精神疾病开始呈现‘低龄化、白领化、高学历化’的趋势。低龄化主要由升学和就业压力带来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孩子从小就被视为家庭中心,与外界接触、沟通减少,容易出现多动症、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白领化、高学历化主要原因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压力太大,加上城市竞争加剧,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20至40岁的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承受了更多的社会压力,焦虑、心理紧张的状态需要随时调整,否则就会演变为精神疾病。而可能因为男性在社会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要略多一点。人的心理活动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可能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刺激作用,会让人出现精神疾病的症状,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最重要。”于东升建议。

 

中年人要相信自己更好地管理情绪

就心理压力而言,很多中年人都会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最大。不仅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还有来自工作、经济、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负担需要承受。因此,许多中年人都会感觉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很难与家人、朋友相处,很容易发脾气,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压力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对于承受压力能力弱的人,长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异常就会诱发抑郁症、焦虑症、心境障碍等精神疾病,甚至产生精神分裂,并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呼和浩特市支点心理咨询中心刘延江老师表示,情绪管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能力。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遇到问题和困难要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看问题,而不是消极、苦恼,无端地给自己造成很多情绪困扰。

“学会情绪管理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性格,不断学习,取长补短,有意识地培养谦虚、宽容、随和、踏实等良好的个性,去掉偏执、急燥等不良个性特征。其次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失败与挫折中看到潜在的希望,从而把握机会。第三要善于摆脱不好的情绪,可以和家人、朋友多交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调节情绪。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碌的现状下,学会自我放松,避免情绪长时间处于紧张、压抑、焦躁的状态,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刘延江说。

避免老年人因孤独引发精神问题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独生子女增多,儿女们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忽略了老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独居老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安民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主要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老人退休以后,长期窝在家里,有时候难免胡思乱想。而秋冬季节气候变化不定,容易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容易伤感,更易发生情绪波动。如果长期受消极情绪控制,无法得到排遣,就会渐渐发展成为抑郁症。因此建议老年人保持健康心态,多与人交流。”

“老年人的社交圈在不断缩小,退休以后的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和孤独,让老年人无法适应。若是家中的亲友不能陪伴和理解,会加重老年人的孤独感。所以孩子们在工作之余多陪陪父母是很好的办法。”李安民建议,“有条件的可以给老年人报名上学习班,在那里可以认识许多同龄的老年朋友。在朋友的陪伴下,一样可以让老年人充满快乐。作为儿女应该多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平时要多陪伴他们,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常与他们沟通交流,防止他们胡思乱想,减少抑郁症的发生。”(《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李娟 张秋焱 马妍 李蒙)

编后语: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心理卫生问题,认识和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求心理支持、救治救助,是避免精神卫生问题、维护精神健康的可行方法。也要理解、尊重、关心、支持、帮助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稿源:综合新华网、《呼和浩特晚报》等媒体)

 

[责任编辑:杨苏雯]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