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方时评 > 正文

“不要礼物,只要爸妈回来”戳中社会痛点

“希望爸爸妈妈快回来”、“希望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希望妈妈身体健康”……临近中秋节,贾汪区紫庄中学利用午休时间将全校所有的留守儿童集中到一起,对其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苦恼、困惑。“最大心愿”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希望成长中能有父母的陪伴。(9月15日《彭城晚报》)

留守儿童心里最苦的是爸妈“缺位”,亲情疏离,孩子感情孤独,缺少依靠,心灵孤独,情感和性情被压抑。这不利于孩子成长、学习,不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不利于孩子的性格、情商培养,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心理不阳光,既不利于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向上流动,又可能受不了刺激而成为“问题少年”,最终成为社会问题。

表面看,留守儿童家庭问题,是出身问题。因为出身在农村,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不能随同爸妈一起生活,孩子和父母也没有怨言。但是,不能回避,留守儿童其实也是时代问题、社会问题。抽象而言,社会的发展“剥离”了城乡,造成了劳动力的大转移,带来了家庭的分离。具象而言,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分割,随着时间流逝,城乡差别越来越大,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既阻塞底层人通过自身动力向上流动的通道,又影响社会安全和谐,不能小觎。

留守儿童一个最起码的人性需求和愿望都成了奢望,不只是戳中了人性软肋,令人心酸,也戳中了社会痛点。

首先,社会“硬服务”严重缺失。比如,大城市公立学校没有农民工子女的学位,导致农民工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迁移,不能随父母就读,制造了留守儿童。虽然这是社会发展不够所形成的社会问题,或许是阶段性社会问题,但是,城市建设的确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比如大拆大建,如“武汉大学第一高楼”等建筑寿命之短,成了又一个“中国式浪费”。如果把这类浪费管起来,节约下来,发展教育,支撑农民工进城的社会福利,一定能托起留守儿童心里的太阳,让他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至少能够满足留守儿童上公立学校的教育公平愿望。可是大城市就是那么固执己见,始终不从小处着手,实质上是缺少精准的民生理念,或者说并不怎么关心农民工。

其次,社会“软服务”同样缺位。留守儿童也父母分离,生活麻烦不能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没有人解疑释惑,感情没有地方交流,社会应该及时补位。比如,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对心理委屈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留守儿童迈过人生成长过程过中的坎儿,使留守儿童阳光起来,开朗起来等。可是,这些都缺失了,应该及时补上。最好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硬服务”要硬起来,满足农民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需求;另一方面“软服务”要柔起来,抚平留守儿童内心的创伤,此二者不可或缺。这既是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人性化服务,也是维护社会良性发展的长远之计,不可小视。

[责任编辑:贾贾]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