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无证”的通通取缔 直播平台该找婆家了

要说这两年最火的行业那一定就是直播了,原本的直播平台多是以游戏为核心,透过主播向观众展示游戏技巧,不过没多久这个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除了游戏,户外直播、秀场直播、美食直播等细分内容都冒了出来,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直播市场中,却有不少主播为了提升人气而选择向观众展示一些违法违规内容,对于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管……

9月9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网站刊文,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向直播行业祭出一记“重拳”。其中规定,直播平台必须“持证上岗”,并且在开展直播活动前要将相关信息报属地省级以上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备案。

另外,未经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使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台”、“TV”等广播电视专有名称来开展业务。受到波及的有斗鱼TV、虎牙TV、战旗TV,以及王思聪旗下的熊猫TV,这些名称“违规”的平台接下来或许要换名字了。

广电总局急了:“无证”网络直播平台通通取缔!“网红”的日子不好过了

必须“持证上岗”

这次通知明确指出,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下简称《视听证》)的机构和个人既不能开展个人秀场直播,也不能办新闻、综艺、体育、访谈、评论等各类视听节目,不得开办视听节目直播频道。

记者了解到,以上所提到的《视听证》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公众提供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活动。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都应当依照本规定取得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颁发的《视听证》或履行备案手续。

换言之,一纸《视听证》将会成了直播平台的“生死命符”,代表着平台是否能继续正常运营。

据了解,之前不少直播平台使用了文化部的“网络表演”的许可证。针对网络直播平台的乱象,文化部今年4月就陆续开展行动,对直播平台进行整治。7月,文化部下发通知,要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同时,公安部也决定7月-10月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平台专项整治工作。 广电总局从牌照、许可证的角度来规范网络视听直播平台,可能也是整顿行动的一部分。从之前对网络视频管理情况来看,并不排除这类直播之后也由总局直接管理的可能性。另外,广电总局在这次通知中还特别提到了直播平台命名的问题,如果这类平台使用了广播电视专有名称,也得考虑改名了。

直播前需“备案”

针对直播平台存在已久的监管“顽疾”,广电总局也再次“出手”,不但重申直播内容应合法健康,更是明确规定,在开展直播活动前要将相关信息报属地省级以上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备案。尽管此项措施落实的可能性遭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但还是给直播行业带来了极大震慑。

一直以来,用乱象丛生来形容网络直播市场毫不为过。由于监管难题,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屡屡做出出格行为。以暴露、挑逗等方式来吸引眼球的做法早已是行业普遍现象,这自然引来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今年4月14日,斗鱼、虎牙直播、YY等19家网络直播平台被列入文化部查处名单;4月18日,papi酱视频被广电总局责令下架增改,理由是视频中多次出现粗口,被要求整改粗口低俗内容后才能重新上线。

紧接着,20余家主要从事网络直播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从4月18日起开始大范围整改,并加强自查力度。据了解,截至5月31日,六间房、映客、花椒等平台已基本完成主播实名认证、水印添加、直播内容存储15天等公约要求。

7月,文化部公布首批网络表演黑名单,依法查处23家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共26个网络表演平台。本次集中清理共关闭严重违规表演房间4313间,整改违规表演房间15795间,处理违规网络表演者16881人。

9月9日下午,中央网信办组织召开“遏制网络恶俗炒作现象”专题研讨会,直接批评:一些所谓“网红”为吸引粉丝,利用直播平台以低俗、色情等内容吸引网民关注,而这些直播平台不履行主体责任,给恶俗“网红”提供传播平台,甚至为其推波助澜。

纵观整个在网络直播市场,还是以游戏直播和秀场直播为主,“美女”、“秀”、“色”等具有窥私欲和荷尔蒙刺激的元素是众多直播平台的标配。此前,网络直播在政策上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因此,在某种程度来说,这次的直播监管其实是有利于去除直播市场泡沫,以及规范市场内容。

严苛政策下 直播何去何从?

我们似乎正进入一个“全民直播”的时代。

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人,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人,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

与此同时,大量资本也争相进入直播行业。从YY、斗鱼,到红衣教主周鸿祎的花椒直播、“国民老公”王思聪的熊猫TV,再到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的纷纷入局,国内资本市场似乎都在遵从着一个共同的认知:宁可错投,不可错过。

不过,行业发展的隐忧也开始浮现,如UGC模式下的内容脱轨,“烧钱”触目惊心,迟迟无法看到盈利等等,疯狂背后,整个行业似乎走“歪”了。

据了解,目前直播产业核心收入模式主要包括广告付费投放、观众打赏平台分成,以及其他平台转播版权收费等。但由于自身产业链条的不完善,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为了主播的“嫣然一笑”不惜豪掷千金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另一方面,直播平台内容的同质化也使其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随着商业模式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行业面临洗牌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从文化部、公安部再到现在的广电总局,各部门出台各种严厉的监管、审查政策在规范直播服务市场的同时,也是在加速直播行业的洗牌。

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悲观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在市场与政策激流中存活下来的直播服务企业,一定会比原来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价值将不再与“低俗”划等号。所以,在多部门三令五申规范直播服务市场的背后,相关企业是时候想想如何提升直播内容的质量了,至于那些依靠裸露、暴力等粗俗方式来博眼球的主播们,是该认真学习和掌握一门拿手技艺了。

(正北方网综合投资界、搜狐科技、威锋游戏等媒体消息)

[责任编辑:包轶]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