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和浩特新闻 > 正文

同住一栋楼,你认识几个邻居?

对门住的是什么人?楼上楼下邻居的电话或微信你有么?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邻里关系最高的评价。而如今城市发展迅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住宅小区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在变得更加舒适的同时,这种邻里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陌生的邻居

前不久,住在儿子家的李大爷突然接到了自己居住小区物业的电话,说自己家里有异味,邻居们发现后,却找不到李大爷,最后还是通过物业辗转联系到李大爷的儿子。李大爷回来打开家门后才知道,由于走之前买的电用完了,放在冰箱里的肉全部腐烂了。

前年,李大爷和老伴从旧居搬到了位于我市金桥开发区金河湾小区的新居,但让李大爷有些郁闷的是,楼里的住户几乎都不认识,“不像以前还能托付街坊邻居照看一下房子,好多人都不知道叫啥,更别提知道电话了。”李大爷感慨地说。

李大爷家发生的故事,或许只是生活中很偶然的事情,但这种小事,却让人再次想到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

在生活中,您对您家的邻居熟悉吗?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我市许多小区,同住一栋楼、一个单元、甚至是对门的邻居都互不相识,几乎所有受访者表示,对周围的邻居不是很熟悉,平时几乎没有接触。

邻里交往新方式

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居住在老小区、单位家属院里的业主与邻居的关系普遍比较好,而住在新建商品房小区的居民则极少与邻居有交集。童年、青少年时期居住在单位小区里,工作后住在商品房小区的张磊对此有很深的体会。“父母工作的单位有家属区,小时候我和院里的住户都很熟,放学了小孩就在院子里玩,到吃饭时间有时还会在小朋友家蹭饭,大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工作后我在商品房小区买了房子,比老房子大得多,但是小区里人情味却很淡,大家见面都不说话。”

不过,记者也发现,在传统交往方式受到冷落的同时,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原本冷淡的小区邻里关系却在虚拟世界里变得热络起来。如今不少小区的业主们都会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聊到一起,每天都有不少住户发言,探讨小区相关事项。

家住赛罕区某小区的业主赵先生告诉记者,就在这个周末,他们小区的微信群中有业主提议大家在小区内自发组织一场烘焙手工活动。倡议马上得到了业主们的响应,有人免费提供场地,还有人免费提供原材料,业主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格外让人暖心”。

“网络交流是趋势,现在多数小区都有QQ群和微信群,邻居间不认识,但在QQ群里却可以讨论很多小区的共同问题,这样既保护隐私,又能交流、解决问题。”赵先生说,今后,邻里之间“圈子式交流”会越来越多,比如跳广场舞的人、打太极拳的人、带小孩的人等,相互之间会很熟悉。

从主动打招呼开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市民表达出这样的疑问: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认识邻居?意义在哪里?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亲人、同事、好友,想见面随时都可以,好像没有和邻居交往的必要。一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聊天;二是不知道该聊点什么。而市民王女士也认为,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找物业,110、119、120、114等,社会各类服务热线与机构都很齐全,几乎能满足和解决生活中的任何需要与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内蒙古大学教授何生海认为,邻里之间相互陌生其实属于城市病的一种表现,城市人一方面出于“不要同陌生人说话”的保护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居住环境复杂,居民社会背景各异,导致邻里间共同语言的减少。

“新的邻里关系要彼此尊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人们现在多以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社区可以多组织社区晚会、社区美食节、社区广场舞等活动,发动志愿者进社区,联络大家感情。在当今老龄化社会愈发严重的情况下,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温暖。”何生海说。

“我和邻居虽然不是很熟悉,但是遇见都会微笑或者点头打招呼,我觉得邻里之间应该多交往。”市民李女士则认为,人和人交往,必定有一个主动,要是都不主动的话,两个人就没法交往了,交往从打招呼开始,慢慢就相互熟悉了,邻里之间关系处好了,有事就可以喊一声,因为远亲有时的确不如近邻。(记者 刘军)

[责任编辑:张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