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播报 > 正文

学者谈高考生自杀:唯分数论让家庭现粗暴人际关系

小斯生前的照片。

6月13日上午,刚参加完高考的小斯(化名)尸体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的渠江河面上被发现。生前,他在QQ空间里发表长达2800余字的日志,称“感受不到家人的爱”。

6月16日,小斯父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完全不知孩子心里想了这么多。父亲承认自己管教严格,但“那些都是他小时候的事,他是我的儿子,我怎么舍得打他,骂他”。母亲则哭着说:“没想到他这么记仇,他怎么就不想想我们的好?”

据媒体公开报道,在这之前的6月7日,内蒙古一名女生在考完高考第一门考试后坠楼身亡;4月27日,青岛一女生因高考压力过大,连吞十多片安眠药自杀未遂。

“那些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事的孩子,心理压力可能已开始慢慢积累。”6月17日,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上海七宝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敏毅告诉澎湃新闻,“一旦压力爆发,若没有及时帮助,便容易形成自我否定。”

小斯父亲谈起小斯捂脸痛哭。 成都商报 图

幼年创伤不容忽视:对于责罚,父母和孩子的感觉不一样

“死了,我的心自由了。”这是小斯生前在其QQ空间所发的一句话。

在小斯生前发布的最后一篇日志中,澎湃新闻记者发现,童年“小事”篇幅不小:儿时父亲毫无理由地打耳光,母亲对成绩的嘲讽与不满,“考98分都要被骂”。

据《成都商报》报道,对于日志内容,小斯父母承认管教严厉,但都表示没想到和儿子的隔阂会这么深。“如果早晓得,我肯定会和他好好交流。”在发现小斯尸体的前一晚,小斯父亲还准备托人给儿子写一封道歉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澎湃新闻,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造成的幼年创伤,在“棍棒教育”为传统的中国社会尤是。储朝晖曾组织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父母承认自己或多或少体罚过孩子。

储朝晖认为,在理想教育模式下,父母需承认自己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遇到问题,应尽量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而“孩子的尊严应是惩罚的底线”。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告诉澎湃新闻,孩子步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开始体现,思想开始深刻复杂,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认识还停留在儿童期,就会导致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

“面对责罚,父母和孩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默说,“情绪失控的体罚会造成孩子恐惧,留下深刻烙印,甚至长久伴随孩子长大。对于父母而言,可能就只是一个耳光。”

内向性格不健全?专家:将性格与自杀倾向划等号有偏颇

澎湃新闻发现,在媒体还原小斯自杀事件的报道中,内向一词频频出现。

据《成都商报》报道,小斯父母和邻居都承认,小斯的确是个内向的孩子。在小斯生前的最后一篇网络日志中,他对自己评价最多的两个字也是“内向”。

内向的孩子是否更容易积攒心理压力?

“这并不代表外向的人不会自杀。”陈默认为,选择自杀的孩子不都是抑郁而懦弱的;冲动型自杀有时更致命。将内向性格与自杀倾向完全划上等号是偏颇的。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气质类型是个人生来具有的,是人格的先天基础,它的内外倾向并无高下之分。”杨敏毅说,而性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下形成的后天特征,性格倾向不同,人的特点也不同。性格从形成到定形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能做简单的分类或者推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强调,不能简单地把自杀归为性格原因,而掩盖了真正需要关注的社会现实。一个人是否会出现自杀倾向,进而采取自杀行为,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性格本身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原因。

“一篇绝笔日志无法还原事件全貌”

“其实我很早就想写这些了,我也一直在想,我死后不同的人看到这些那不同的想法,会不会上新闻啊,会不会有专家来分析啊,反正我想得太多。”这是小斯生前最后一篇日志结尾的一段话。

他在日志中写道:“后来到了高中,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给我妈说了,我妈说才73名,呵呵,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这里竞争多激烈啊,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名家长都有奖,而我呢?”

日志还谈到对父亲的反感:“后来我越来越反感我爸,心情几乎没好过,我就故意不学习,然而他打电话第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在达外读了?我给你转到其他学校去,莫浪费老子的钱……”

在小斯去世后的十多天里,舆论聚焦在小斯父母“泼冷水式”的家庭教育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直言,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特殊个案,对于教育方法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分析价值。

杨敏毅认为,单凭一篇日志无法展现小斯最后走上绝路的直接动机,和高考的联系更是模糊不明,“文章可能是在激愤的情况下写的,回忆自己曾经受过的来自父母的创伤。但未必是引发他走向绝路的直接原因。”

不过,杨敏毅在高中心理教育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学校和社会能起到改善家庭关系的作用。如学校开展的心理课、心理活动周、团体辅导等。同时,家长也通过“家长学校”、心理讲座与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等提高教育意识。

“在我们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来访的家长和学生比例约为1:1。”杨敏毅说,“我常问孩子,你希望妈妈能为你做什么改变?有时孩子说不出口的话,会主动来委托我帮忙传达。”

熊丙奇认为,小斯的悲剧与“分数至上”的成功观不无关系。

“畸形的成功观扭曲了人格,社会对分数至上理念的宣扬让教育理念变得浮躁。指责这对父母又有什么用呢?”熊丙奇表示,唯分数论的功利观念一代一代传递下来,在家庭中形成粗暴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功利,“高考作文的那幅漫画不就是这么说明的吗?”

[责任编辑:吴焕新]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