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赤峰新闻 > 正文

让乡村旅游火起来

让乡村旅游火起来 

——红山区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红山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结合实际,深度开发,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真正让乡村旅游火起来,从而致富一方百姓。

开发建设特色产业村

西水地村位于红庙子镇西部,地处红山后,地区内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性、独特性,为地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条件。南山2000亩生态园建设初具规模。现有苹果树6000棵、沙果树9000棵、李子树18000棵、“123”苹果树5000棵,年产水果150万斤。依托果林,西水地村正在发展成为水果采摘村。

三道井子村距市区9公里,主要种植西葫芦、番茄。该村为红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在建设能够展现赤峰独特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生态休闲村。该村依托 “道谷南山”生态旅游高端商务区、面朝二道井子红山文化遗址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打造特色农家餐饮村。目前已建设8家农家乐,7家运营,形成了错位经营、具有“一家一技”特色的农家餐饮村,今年三道井子村将建成农家乐20户,推出精品农家菜20种。

二道井子村地处市区东部7.5公里处,拥有春蕾花卉专业种植合作社、绿玉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利鑫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专业合作组织。著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坐落于此。村内有土特产加工的传统,烧酒、豆腐、粉条、瓜子、菜油等土特产受到市区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旅游商品展示村,受到市区及京津冀地区游客的青睐。

东三眼井村距城区4公里,是赤峰地区“圣女果”的主要产地,该村设施农业发展突出,日光温室面积多、数量大,以“圣女果”为代表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名扬市区,具备发展农事采摘的坚实基础。2016年,该村依托乡村田园风光、特色无公害果蔬种植、花卉种植等资源,以采摘认领、科普教育、农事农艺体验等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需求。

三眼井村距市区15.4公里,主要种植花卉。目前,该村鲜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亩,在周边地区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拥有玫瑰花采摘棚37个,鲜花销往北京、大连等地,成为精品鲜花采摘示范点。

东南营子村建设的私家菜园已初具规模,除了休闲观光功能外,还延伸到商务社交、亲子教育、农业科普、绿色食品和回归自然等多个领域。今年,该村将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私家菜园的知名度,同时注重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打造独具特色的有机蔬菜品牌。

南大营子村位于红山区最南端,这个村依托增嘉园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打造农业景观区,向游客展示传统农耕文化,感受远古人类文明。他们已制定好农村产业发展计划,加快种植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有机杂粮种植,构建旱作有机杂粮生产基地,全力打造旱作农耕展示体验区。

六大份村距市区3.5公里,是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该村依托3处葡萄采摘园,以农事体验、采摘踏青等为内容,打造葡萄嘉年华、葡萄采摘节等家庭化的乡村旅游体验型产品。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制作农家葡萄酒、葡萄果干、葡萄果酱等,提高产品附加值。葡萄采摘园为红山区特色采摘示范点,很吸引游客的眼球。

西水泉村位于红庙子镇政府西南8公里,麒麟山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坐落在该村,目前,这个村正向民俗文化体验方向发展。旅游者可通过参与民俗表演、乡间赛事等活动,亲身体验乡土文化。该村加大民俗文化各项活动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参与体验,将西水泉村打造成为集民俗文化体验、古生物化石探究、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民俗文化体验村。

大三家村地处赤峰近郊,是新老城区结合部,今年,依托天虹花卉市场,大三家村将着力提高鲜花培育技术水平,扩大鲜花养殖规模,增加鲜花养殖品种,初步形成鲜花社区的基本格局,配以村周围的餐饮、教育、住宅等基础设施,将大三家村发展成为城市近郊独具特色的鲜花社区。

发展深度休闲农业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传统旅游文化,丰富了旅游业内涵。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红山区文钟镇拥有耕地近30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和谷子等农作物,属于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地区,据此对农田进行规划,形成集中连片的农作物种植区,比如可以划分为玉米区、高粱区、谷子区、荞麦区等,为景观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以本地文化为特色,发展深度农业观光旅游,即观光、文化体验、养生、休闲、度假等项目,从而成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业态。

提升采摘园档次

为促进采摘业的发展,红山区采用加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以及实地操作指导等一系列方式,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同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完善道路、停车场、导游图、旅游厕所、通信宽带等基础服务设施。西水地村果园项目区拟投资10万元建一处2000平方米山上停车场;东三眼井村果蔬采摘园拟建设停车场2处,文三线路边一处占地680平方米、北边一处占地360平方米,拟投入8.5万元;三眼井村花卉采摘园项目区附近拟建设停车场1200平方米,拟投入资金6万元;东南营子村私家菜园项目区附近拟建停车场1000平方米,拟投入资金4万元。

让“农家乐”乐农家

农家餐饮是乡村旅游的重头戏。2016年,红山区推进新建农家乐45家,其中三眼村1家,三道井子村2家,东三眼井村18家,西水地村7家,东南营子村1家,哈达和硕村1家,增嘉园建农家乐15家。这些农家乐均由当地农民投资经营。在红山区商贸旅游局的引导下,农民投资积极性高,而且在项目策划上起点高,内涵丰富。文钟镇三道井子村就有千家农家宴、幸福农家院、过大年等品类,各自经营不同的乡间菜品。经统计,这34家农家乐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

推进旅游商品加工村建设

二道井子村发展较好的产业是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酒、豆腐、粉条、菜油、瓜子等,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现有的酿酒、磨豆腐、粉条加工作坊等改造升级,打造成可供游客参观、体验的场所,农产品包装上市。

为了提升知名度,红山区提高产品质量,深化产业链,将休闲观光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将简单的果树种植、粮食种植等农事活动挖掘出经济价值,进行深加工,将其制作成有机果蔬礼盒、果酱、水果罐头、蔬菜面条等,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该区创新旅游商品,将粉条、绿豆、烧酒等特色产品深度开发,除了具备产品展示区,还与流水线融合,发展参与、体验“种植——加工——销售”旅游消费模式,使游客全程了解产品生产过程。

提升旅游企业档次

圣水生态休闲产业园位于红山区文钟镇西水泉村,占地约150亩(不包括1220亩储备用地),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主要建设马场(马术培训、种马繁殖)、垂钓园、生态阳光棚、滑草区、CS基地、蒙古风情园、农家院、青少年农业认知教育体验馆(烧酒、豆腐坊、粗粮加工、蔬菜种植等)、采摘园、休闲树屋、野外露营休闲区、农业景观带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体验园。该项目为集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项目。为了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该项目侧重发展农事体验部分,强调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利用水上乐园和原有河滩打造水车展览区,供科普教育参观;利用独具特色的窑洞建筑,建设涵盖豆腐坊、煎饼铺、酒窖、粗粮馆等内容的亲子教育基地,方便市民游客带孩子参加农俗体验、亲手喂养家禽、参观农家美食制作,不仅可以参观,还能动手体验。

为提升项目的农事体验和农家娱乐功能,重点建设水上乐园。占地80亩,利用原有河滩开发建设,有水车展览区、精品鱼类养殖区、垂钓区,预计投资400万元。2015年已完成鱼类养殖水面和塘坝建设,完成投资260万元;旅游接待服务区占地约2600平方米,预计投资520万元,2015年已完成投资280万元,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内部装饰正在进行。建设餐饮、住宿服务区,全部为窑洞,依山开建窑洞20处,内设豆腐坊、煎饼铺、酒窖、粗粮馆等,内部装饰和附属设施正在设计规划。

璞农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有温室27栋,畜舍2200平方米,果园15亩,葡萄园10亩,停车场2个,餐室15间,宾馆10间,已形成了集休闲、观光、体验、生态于一体的循环农业生态园,同时经营有机农业产品,包括有机猪、鸡、蛋、蔬菜、瓜果等。该园以已有的“有机产品认证”为亮点,重点发展有机餐饮部分,将示范园内现有餐饮部分进行提档升级,同时做好有机果蔬的种植、采摘、包装和配送等,打亮“有机”牌。为提档升级,预计投资50万元,将餐厅进行田园化装修,运用有机果蔬等元素,体现健康、干净、绿色的就餐文化。投资20万元,建设假山、桥、亭、小溪以及路、草坪、景观树。经过升级改造,餐室将增加到14个,餐饮区接待能力可以达到160人/次,推出的特色菜品包括全猪宴、笨鸡、野鸡、大雁以及新鲜有机菜等,菜品全部就地取材,保证绿色、安全、有机。

金谷园度假村位于红山区文钟镇水泉村干草沟,建筑面积约126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89.1万元,主要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和农事体验区,其中农事体验区包括露地蔬菜、果树、大田作物种植管理体验区、保护地蔬菜、果树种植管理体验区、家禽及特种动物养殖体验区、家畜养殖体验区和红酒酿造及农产品加工体验区,是集观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休闲庄园。为了强调“度假村”特点,将重点发展农事体验类项目,如认知教育、农事体验、亲子活动等。计划投入125万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包括厕所、产品展示厅、餐饮接待区、标准化厨房共500平方米左右。

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我们期待着红山区乡村旅游火起来。

[责任编辑:张涛]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