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土声音 > 正文

将年俗文化装进网络红包

2月15日晚,微信公告称,3月1日起将向用户收取红包提现手续费,微信官方表示,此举只是免除之前一直由微信向银行代付的转账费用。消息一出,不少人为钱包感到“悲痛”,不过,这也足以看到“新年抢红包”这一新年俗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抢红包”给大家带来了别样的年味。(2月15日《北方新报》)

将年俗文化装进网络红包

文/刘根生

春节发红包是流传数千年的习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发红包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祝福的一种方式。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红包应运而生,过年争抢网络红包已经成为一种风靡城乡的娱乐活动。

一般而言,网络红包的金额并不大,甚至只有区区几角钱,可是争抢者却热情不减,这折射出人们对这种新文化形态的价值认同。然而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毕竟是团圆相聚、叙旧话新的难得机会,当我们的心被那些没完没了的网络红包牵引,甚至陪父母吃顿年夜饭也要不停地刷屏,年味也就会因为我们对亲情的疏远而被稀释。

网络红包是一种新的节日文化形态,它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时代的变迁,只不过今天人们所担心的是,传统的年俗文化会被铺天盖地的网络红包淹没,让春节少了年味和民族特色。不过我们也看到,今年春节百度红包通过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将传统年俗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真实还原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年俗场景,传统年味因此变得更加丰盈,这种将年俗文化装进网络红包的创新之举值得借鉴。

抢红包要有度

文/山 歌

过年发红包是古已有之的风俗,也叫压岁钱,多是亲朋之间,由长辈向晚辈赠与,饱含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如今,搭上高科技的快车,红包文化与时俱进,迅速嬗变升级,尤其在某些商业行为的助推下,几近成为全民性的狂欢。对此,有人表示担忧,认为愈演愈烈的红包大战会冲淡年味,破坏合家团聚的喜庆氛围。的确,如果太过专注于抢红包,乐此不疲,冷落了身边的亲人,所有交流都被手机上的文字、表情符号、以及语音代替,这样的春节很让人寒心。可是在把握住度的基础上,抢红包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新年俗。人们既能通过抢红包感受红火热闹,又应该留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与亲人忙活以往过年的活动,共叙亲情友情。如同饺子不能顿顿吃,麻将不能天天搓,只要适可而止,怡情而不沉迷,抢红包还真是年节里一个不错的娱乐活动。

过年就是为了开心,只要自己开心,同时还不让亲人朋友闹心,这样的新年俗越多越好。

红包让年味儿更浓

文/田华全

家家户户抢红包,男女老少摇手机,微信“红包来了”的声音根本停不下来。传统的守岁娱乐活动变成抢红包,紧张激烈的抢红包游戏让职业不同、年龄各异的人都加入其中,抢红包抢到手机不够用。猴年过大年,抢红包成为新年俗,互联网+让市民的大年更有年味,年俗更有内容。

抢红包变成新年俗,年味有创新,拜年有花样,微信群里发红包,网络线上抢红包,让久不见面的朋友们有了接触的机会,有了联系的渠道,有了沟通的桥梁。大家不用提着点心,拿上烟酒拜年,也能寄托亲人和朋友间的祝福。互联网时代,抢到红包并不是多少钱的事,而是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

至于有人认为抢红包扰乱春节秩序,有碍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大可不必在意。我们要正视时代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变革,理智应对新年俗,新事物的产生总要经历不断的变革,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相信明年会更好。

[责任编辑:丛龙慧]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