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财经 > 正文

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从享誉世界的蒙古四胡、马头琴演奏到屡屡成为重大文化活动 “压轴”的安代舞、科尔沁叙事民歌,再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蒙古馅饼以及凝聚手工艺人聪明才智的蒙古刺绣、马具制作……千百年来,积淀深厚的科尔沁草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草原儿女血脉的传承基因,更是时至今日我们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

通辽拥有丰厚文化底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辰。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通辽市委、市政府从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融合相济、统筹协调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们走近非遗,看通辽人怎样加强保护传承,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怎样通过创新发展,让非遗和时代接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怎样充分发挥时代价值,让非遗助力脱贫攻坚……让更多的人从这些蕴含民族精神、思想智慧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保护,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非遗是民族的根和魂,而传承人是非遗的主角,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和配套政策,非遗项目依法保护保障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先后制定实施《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辽市蒙医正骨保护条例》《通辽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试行)》《通辽市蒙药保护发展条例》《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全市非遗保护四级名录体系建设更加科学、规范。

2017年起,通辽市开展市级(含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目标责任书签订和年度评估考核工作。2020年10月12日,《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先于其他盟市公布实施。

2022年初,通辽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批准梅林营子传说等19项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马头琴音乐等7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至此,通辽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5人。

这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成绩,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出政策、出资金的保驾护航。

这些办法条例仅仅是通辽市非遗保护领域的一个缩影。

下一步,将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项目名录保护为切入点,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传承,让非遗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通辽是蒙古四胡的摇篮,四胡演奏家人才辈出。近年来,通辽市对蒙古四胡保护工作采取软件、硬件一起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里有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也有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辽对蒙古四胡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做法,值得借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四胡保护单位,通辽市民族歌舞团从2014年到2016年,多次派出蒙古四胡演奏家到各旗县开展蒙古四胡保护传承与培训工作,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夕阳染红了大地,深沉、高亢、悠扬的蒙古四胡在草原上拉起。观看演出的农牧民掌声此起彼伏。这便是各旗县民间艺术团体、四胡传承协会活跃在科尔沁草原上其中的一个画面。

作为“中国四胡文化之乡”,通辽市科左中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经历“文革”的重创,四胡文化艺术几乎消亡殆尽。近年来,在科左中旗旗委、旗政府的领导下,将挖掘、继承蒙古四胡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旗文联组织人员跑遍全旗21个苏木、镇、场、街道办事处及516个嘎查村,进行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和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挖掘聚拢老艺人,协助建立农村牧区文艺团队。2008年秋,在宝龙山镇隆重举办了全旗规模空前的“哈萨尔”四胡民间艺术团成立庆典,重新树起了蒙古四胡文化的大旗。

据了解,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蒙古四胡逐渐被边缘化,非遗传承人多是弱势群体。全国有不少地方存在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问题。近年来,通辽市通过举办赛事活动等,激发蒙古四胡爱好者的积极性。八省区蒙古四胡大赛、乌力格尔大赛、科尔沁叙事民歌大赛……精彩的赛事活动,激发民间艺人参与的热情。通过多年的努力,通辽市蒙古四胡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从低谷走向高峰。

有着悠久历史的蒙古四胡,在濒临危境之后,如今涅槃重生。蒙古四胡,这个散发着无限魅力和生机的传统乐器,赋予了科尔沁草原厚重的文化内涵、灵动的生命智慧,它那浑厚、深沉、委婉、纯净、沉郁、苍凉的琴声,在科尔沁大地,在辽阔的草原上永远不落。

发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

如何发展?不仅要让非遗在传承人身上“活”起来,更要让它在民间“火”起来。

2022年农历虎年春节,科尔沁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文化盛宴。由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科尔沁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科尔沁区文化馆协办的“非遗过大年 祝福送万家”春节送祝福活动在科尔沁区东方社区玩得“嗨”。一场非遗与年味碰撞、匠心与传统交织的精彩活动赚足了人气。

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城市社区既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空间,也是民众精神生活的空间。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 祝福送万家”春节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是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民众保护传承非遗意识的普及推广,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当代生活、助力百姓美好生活,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度探索,更是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非遗,保护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实践。“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春节期间走进社区,可以极大激起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让群众在认知中去参与,在参与中去保护与传承。

传承非遗,实现大众化才能厚植根基。早在2019年,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举办非遗进景区活动。该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推进通辽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健康创新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把旅游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既拓展了科尔沁非遗产品的宣传渠道与展示平台,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

“非遗”传承,重在后继有人。学校是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学生是学习“非遗”的最佳主体,教师是教授“非遗”的最佳群体,教学是普及“非遗”的最佳方式。薪火相传,加强“非遗”传承教育,既可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能通过传、帮、带、教,让学生走入“非遗”文化殿堂,培养其终身兴趣。

2020年开始实施乌力格尔、好来宝保护传承“三百”工程,即:通过3年努力,征集新创作100个乌力格尔、好来宝优秀作品、培养100名优秀胡尔齐、进100个嘎查村(社区)、学校、景区开展乌力格尔、好来宝保护传承以及宣传展示活动。实施此项活动以来,共征集优秀曲艺作品132个,培养胡尔齐近百名,开展了160余场(次)进嘎查村、社区、学校、景区宣传展示活动。

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一步维护和拓展了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增强了非遗的热力和张力,对于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让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吸纳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非遗走入市场,也是通辽非遗工作探索的新路径。

田斯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田斯琴成为传承人后,自觉担当起传承民族工艺的重任,已经向社会输出优秀学员近千人。她已经连续3年被通辽市妇联聘请为手工技能培训导师,经常下基层为贫困妇女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并通过创办蒙古族服装服饰学校,将其所掌握的民族工艺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同时也帮助更多的下岗、待业工人重新走上致富的道路。

田斯琴是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成员。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由通辽市妇联主管,是一个为女手艺人和女性创业者提供网络学习、营销培训、融资对接、民族文化传播等服务项目的互动式服务平台。2016年3月创建以来,联盟常态化地寻找“通辽女手艺人”,建立了女手艺人信息库和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信息库。

截至目前,已寻找到女手艺人236人,非遗传承人144人。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为女性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在传承民族手工技艺、弘扬民族手工文化工作中贡献“半边天”力量。

近年来,通辽市积极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承户、非遗就业工坊评选工作。认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户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7家、市级非遗就业工坊13家;积极组织推选申报第一批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通辽市推荐的马具制作技艺、扎鲁特刺绣、版画等9个具有一定传承基础,有助于带动就业和乡村振兴的传统工艺项目被列入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的生动实践,不断创新的通辽人,始终追逐时代的步伐,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的同时,给通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亮出新名片。

[责任编辑:赵鑫华]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