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一场走心之旅推开黄河文化之门

黄河之子是吕达超的微信昵称,出生在清水河县黄河岸边的他自小便与黄河母亲结下了不解之缘,用笔用情书写着自己对黄河的拳拳热爱之情,传递着他潜心研究并传播黄河文化的志向。

多年来,吕达超通过翻阅文献史料和实地走访,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019年,他从出生地清水河入手,与女儿吕照共同出版了《记忆清水河》文化散文集,收录了多篇有文化价值的好文,之后吕达超又把视角放大到整个黄河几字弯及广义的河套地区。他考察了黄河上游自青铜峡口到中游禹门口之间沿黄河两岸的石嘴山、磴口、三湖、南海子、河口、巡镇、 碛口、壶口等许多古渡码头以及龙壕碛、天桥碛、灰条碛、肖木碛、五米碛、小黑叶碛、黄黑峁碛、黑峪口碛、佳芦碛、大同碛等险滩大碛,真实了解、体验与感受到了当年许多从事黄河航运“河路汉”的艰辛事例,也印证了老人们口中大同碛上跌碛与壶口处拉旱船并非空穴来风。所有这一切,让他脑洞大开,也使他受益匪浅。

有了可靠的一手资料,他便以黄河几字弯及大河套为创作背景,开始整理、创作下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知不觉这些涉及黄河及河套题材30余万文字内容的历史文化散文集《流淌的岁月——多彩黄河几字弯》已集结成书,书中集结了许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好文,诸如《回眸秦直道》《黄河古渡君子津》《康熙巡幸塞外河套》《走西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古老河套长城长》《巍巍阴山话长城》《凤凰洞》《放河灯》《段绳武与河北新村》《妖精太太与唐公喇嘛》《小米窝窝》《追寻河套红色革命足迹》等文稿,桩桩件件,有理有论、有血有肉,是草根文化的寻觅,是乡土文化的写照,字里行间浸透着家乡泥土的淳淳气息与风土人情的浓浓厚意。犹如河套的大烩菜,托克托的开河鱼,清水河的小米粥,品不够、吃不够、 想不够、看不够,那是真正的绿色文化。

阅其文、知其人,明其事、知其理。而令人感慨的是,当今诸如此类充满泥土气息的“草根文化”之作为数尚少。

文/老野

[责任编辑:宝华]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