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辽代茶具尽显融合之美

鎏金摩羯团花银洗

龙纹银盒

□云彩凤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赤峰市巴林左旗文物工作者发现盘羊沟一处古墓葬出现了盗坑,为了防止墓葬被再次破坏,赤峰市博物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联合组队,于2012年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盘羊沟古墓位于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大西沟村小西沟西北的山谷中,多次被盗掘,墓内凌乱不堪,墓主人骨骼残缺不全。随葬品很多,有瓷器、银器、骨器、铁器、漆器等,现存208件(套)。

此墓是一座辽代会同六年(公元943年)的贵族墓葬,墓主人是后唐德妃,史书中关于她的记载比较简略,墓中墓志丰富了史书记载,成为研究后唐、后晋与契丹关系的重要资料。

墓葬出土的随葬品银器中,有龙纹银盒、鎏金摩羯团花银洗、执壶、花口尊、葵口盏托等茶具,其中龙纹银盒与鎏金摩羯团花银洗以其繁复丰满的纹饰,彰显了唐文化与辽文化的交融之美。

龙纹银盒整体系锻造而成。盒体呈五曲连弧形,直口,浅腹,平底,圈足外撇。盒盖与身以子口扣合。盖面以连珠纹组成连弧形,内錾龙纹,周围饰云纹。盖壁饰鸳鸯与蔓草纹。口沿处饰莲瓣纹。盒身外壁饰五朵折枝牡丹。底缘饰一周简化的莲瓣纹。口径21—21.6厘米,通高15.8厘米,重达809.5克。银盒造型别致,纹饰细腻,工艺十分精巧。通体錾满纹饰,充满贵气却又不失浪漫,以飞腾的龙纹饰于盒顶,凸显贵族地位的显赫,同时以鸳鸯蔓草和牡丹填满器壁,寄托浪漫的情怀,是汉文化在辽文化中的显现。

鎏金摩羯团花银洗整体系打制而成,口径35.5,底径27,高7.7厘米,重870克。敞口,斜壁下收。口沿饰一圈简化的莲花纹饰,錾刻的纹饰细密、精美。内壁錾刻折枝牡丹纹饰,内底中心为火焰宝珠纹,周围饰摩羯纹,外围錾刻一圈蔓草纹饰。在器壁与底部錾刻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用鎏金着重突出,既展现了当时的工艺,也表现出辽代早期的审美取向。

辽兴于朔漠,起于唐,上承隋唐茶艺,下接宋代点茶之风,辽代茶具、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唐代的饮茶习俗,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民族自身的民族特点相结合,使辽代的茶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

辽代贵族阶层对饮茶尤为喜爱,并留下很多表现饮茶、备茶的壁画,如宣化辽墓中的备茶图、茶道图及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羊山辽墓中的茶道图,这些辽墓壁画完整地展现了辽代的饮茶习俗及烹茶过程,尤其是壁画中的饮茶器具都与盘羊沟辽墓出土的银质茶具有着相同之处,从工艺和器型上都沿袭了唐代风格,而在饮茶习惯上则抛弃了一些繁冗的操作过程,更加简洁和实用,更加符合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日常习惯。

饮茶习俗起源、兴盛于中原文化圈,北方民族接受茶饮的过程恰恰也是对中原核心文化的认可过程。

茶具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证据,研究茶具资料有助于还原茶文化扩散的复杂进程。茶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使者,将中原汉文化与北方不同区域的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合在一起。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