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白塔:跨越千年傲沧桑

塔体砖雕花饰

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

钧窑香炉

力士造像(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

从呼和浩特市中心向东出发,沿着赛罕区巴彦镇河西公路一路行进,在17公里处的白塔村西、辽代丰州城遗址西北角内,矗立着一座距今千年的万部华严经塔,因塔体表面涂有一层白垩土,俗称白塔。

据市文旅局文物处工作人员介绍,万部华严经塔原为辽代丰州城佛教寺院(元代称“宣教寺”)的藏经塔,塔体平面八角, 层高七级,通高55.6米,属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它所在的丰州城,建于辽代早期,城内街巷纵横,建筑物鳞次栉比,辽金时期的西南面招讨司也设在这里,元代仍然沿用这座城池。丰州城经历了辽、金、元三代之后,于元末明初废圮,仅万部华严经塔留存至今。

万部华严经塔建于辽代的中、晚期,确切的时间尚无记载。从塔上的题记中可知,在元大德年间已称作白塔。万部华严经塔于1964年10月22日由内蒙古人民政府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所在的辽代丰州故城遗址,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万部华严经塔与辽代丰州故城遗址为一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万部华严经塔整体为砖木结构,斗拱也采用了砖木混合结构的形式,同时还使用了凹拱,这在全国的佛塔中是极为少见的。塔体每80厘米铺设一层八角形周箍木骨,与其它八方木骨相互的拉结锁定,形成八角形闭合结构,起到木筋的作用,就如同现代的钢筋圈梁。木骨的巧妙使用,更独具特色。塔门层层相互错开,克服了在一条直线上易裂的缺陷,白塔近千年巍然屹立,得益于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在建筑史上万部华严经塔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古代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万部华严经塔附属文物有铜镜、风铎(塔的各层檐飞有明显出刹,角梁下均悬挂有铁质风铎)、狮头造像、金代碑铭、墨书题记、中统元宝交钞、砖雕造像等。

万部华严经塔内设有回廊阶梯,可以逐级攀登,直到塔顶。第一层回廊内壁和外壁共镶嵌有9块金代的石碑,现存6块。万部华严经塔在金大定二年奉敕重修,塔内现存的这些金代的石碑,全部镌刻着捐资者的姓名,充分说明辽金时期丰州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

塔内现存有梵文、古蒙古文、巴思巴文、契丹文、女真文、突厥文、古叙利亚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墨书题记,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字的宝贵实物资料。从一层到七层较清晰的题记约有一百六十三条,最长的题记达二百多字,记述了在明朝嘉庆年间,蒙古族青年达尔罕帮助山西汉族兄弟脱离危险的感人故事,反映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感情,是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1983年维修万部华严经塔塔体时,在二层的尘土中发现了一张元代的纸币,面值十文。经专家鉴定,这是忽必烈时期的“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纸币,它不仅填补了元代钞票式样的空白,也为研究元代纸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为一级文物,展于呼和浩特市博物院。

万部华严经塔塔体色调洁白素雅,体现了辽代承袭唐制的庄重、简洁的审美观。塔体表面第一、第二层塑有砖质半浮雕的佛教造像。第一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的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塔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为力士造像;第二层为菩萨、天王造像。万部华严经塔佛像的雕造艺术手法接近于现实中的人物,造像栩栩如生。

此外,万部华严经塔所在的辽代丰州故城遗址中出土了著名的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铺首衔环双耳兽足香炉、钧窑铺首衔环镂空高座双螭耳瓶、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丰州故城遗址的文化内涵是多民族文化结合的典型产物,包括了辽代契丹、金代女真、元代蒙古族和汉族多个民族的文化遗址,是一处多民族文化的积淀。(记者 刘丽霞)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