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隙中窥书

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说道:“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待吃食尚如此,对待读书也应如是。我看书很杂,经史子集,几乎无不涉猎,上溯诸子百家,下至武侠小说,甚至连医药书《本草纲目》《千金方》均染指一二,较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龄人,我算得上博闻强识。

西汉有一寒门学子匡衡,他少年时因家贫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墙上凿出一个小孔,借着邻居家“偷”来的一束微弱光线夤夜苦读。两千年前的少年匡衡偷的是缝隙中的灯光,两千年后的我偷的则是缝隙中的时光。

我上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机关秘书处当文职,一张报、一杯茶,从“朝九”挨到“晚五”,闲到发慌。为了消遣时光,我从家里搬了一堆书到办公室,从文学大家汪曾祺、王鼎钧之作品集,到《碧甃沉》《明朝那些事》等网络小说,用上班时间看闲书,颇有隋末李密“牛角挂书”的情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终于有一天,我在电脑前敲出了一篇读书随笔,投给本地报纸的副刊。庆幸的是,隔了几天,我在收发报纸之际,看到自己的文字刊登在副刊头条,那一刻,掺杂着惊喜、满足、虚荣……各种滋味,给了我不小的鼓励。尝到甜头后,我接二连三写稿、投稿。短短几年, 从一名普通写手跻身专栏作者。随着约稿量骤增和约稿范围拓宽,我不得不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专业书籍,比如,为撰写人文地理稿,我须得专程去图书馆、档案室查阅大量方志、史籍,这是一个“自讨苦吃”的差事。

可写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便为了不辜负编辑老师厚爱,写出质量更高的稿子,我也强迫自己不停地读书。我经常用书籍是进步的阶梯、书籍是知识的海洋、书籍是灵感的源泉来勉励自己;我也常把自己比作田地里耕耘的老农,一天不下地,就少一顿饭吃;把自己当成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请一天假,就少一天工资来鞭策自己。

可作为一名普通上班族,除了白天固定的“蹲班”时间,即便晚上回到家中,亦有生活琐事等羁绊。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于是,我利用午休、上下班乘坐地铁间隙读书。记得有一次,加班到很晚, 我坐在地铁上刷手机看电子书。一不留神,滑到底站,只能返回重坐,来来回回坐了好几趟。

我怀念少年时“隙中窥书”的岁月,它让我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我更享受现在“争分夺秒”的碎片化阅读时光。往浅处说,古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能让我时不时收到一些碎银润笔的小确幸;往深里讲,我在书中探索生命的意义,找寻到了自我的价值。隙虽小,却让我在书中窥出了一个大世界。(申功晶)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