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年画中的历史与民俗风情 春从画里归

农历壬寅虎年即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虎视为能驱邪避灾的镇宅神兽,古籍载“画虎于门上”,“贴画鸡于户上”,这年画也与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另一种“中国画”,为春节增添喜庆欢乐。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多种命名: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至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写道:“帚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年画”一词才首次出现。

山东杨家埠年画《泰山神虎》

        另一种“中国画”

在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一种是经过装裱,由人妥善珍藏,时不时拿出来赏玩的“中国画”。它们的题材以山水、花鸟、竹石、墨兰等居多,代表了中国的文人精神气度,人物画所占的比重较低。年画却与“中国画”正好相反,它的内容多以人物活动为主,主要取材于历史小说、传奇故事、民俗生活、耕织情境或时事新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年画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是古人为了“驱邪御凶”,在门上张贴的“门神画”。唐代以后,才逐渐演变,出现了一些装饰性的画,如宋代的《四美图》,被视为是年画的始祖。

《四美图》出自平阳(今临汾),上画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木刻版印制,雕刻的线条细腻,姿态、服饰各异,对汉、晋时期的四位美人都予以细致入微的刻画。

明清时期,木版年画迎来了鼎盛期,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绘制与销行,年画已遍及全国各地城乡,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北方如杨家埠与武强的年画,粗犷豪放;南方如桃花坞、佛山的年画,细腻柔媚。但仔细分辨,即使同属北方年画,它们也拥有不同的画风。

山东杨家埠、河北武强,画风具有强烈的山林气息;河南朱仙镇地处中原腹地,画风带有中原古代的典雅大气;天津杨柳青靠近皇都,画风崇尚精致华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形成了一整套制作经验与艺术特点,诞生了一批经典的年画作品,如杨柳青的《连年有余》、朱仙镇的《大馗头》、桃花坞的《一团和气》、杨家埠的《深山猛虎》,以及武强的《六子争头》等。

鲁迅收藏的河南朱仙镇年画《门神》

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于皇帝酷好戏曲,北京戏园增多,外地名伶集中进京献艺,绘画史上也因此出现了写真画师,绘制出名伶戏装真容。民间也开始流行描绘戏园演出场面的年画,帮助广大乡村群众一睹名伶“真容”。其中尤以杨柳青的绘刻最为传神,最初便是杨柳青戴廉增画店请画师到戏园看戏,画师看戏必携带朽笔(速写用笔)和纸,当场便画出名伶表演最精彩的场景,回到作坊再进行细致加工。

元代后,人物画衰落,民间年画艺人却承传了这一画体创作,使其发展未绝。年画以形象代替文字,给历史上识字不多的妇女儿童、劳苦大众起到了普及知识的教育作用,如杨柳青年画中的《挂角读书》、苏州桃花坞的《耕织图》、河南开封的《文王访贤》等,均使人们在无声中汲取了内容的“善”与形式的“美”。鸦片战争后,还有大量反侵略的年画,流布到全国各地农村乡镇。

虽然常常只是流通在田家乡地,破旧后便被揭下,很少享有妥善保存的“待遇”,年画与“文人画”依然如同连枝花朵,并开于中华艺苑。

年画对鲁迅的美学启蒙

年画还是鲁迅先生最早的美术启蒙。

鲁迅从小就喜爱画画,流传在江浙一带的木版年画,给童年的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朝花夕拾》的《狗·猫·鼠》一文中回忆过:“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娶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

这里的“花纸”指年画,鲁迅收藏的年画目录中的第一幅,便是《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足见鲁迅非常喜爱这种生动活泼、流行于民间、充满民俗趣味的艺术作品。

“老鼠嫁女”的故事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最原始的意义本是以“鼠婚”表现禳鼠纳福的主题,在敬神驱神的严肃中又带有一种喜剧性。其中一种说法是:老鼠夫妇想把漂亮的小女儿嫁给有权势的人,最终选中了猫儿。在娶亲的当天,送上门的老鼠们被猫吃了个精光。人们借此故事讽喻那些趋炎附势,渴望攀附权贵的人。

湖南滩头年画《老鼠娶亲》

《老鼠娶亲》的年画中,场面宏大,形象众多,抬轿的、骑马的、抬嫁妆的,还有送亲乐队,造型生动富有情趣,反映了民俗民情与和谐自然的现世之美,观之令人莞尔。有关“农村的诙谐”,鲁迅在书信中曾说:“我不赞成‘幽默是城市的’的说法,中国农民之间使用幽默的时候比城市的小市民还要多。”

年画艺术甚至还影响了鲁迅的小说创作。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提起,在自己的写作中,总是突出人物,将重点放在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上,这是从旧戏和年画中学来的:“中国的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鲁迅除了收藏汉画拓片、中外木刻版画、近代石印画谱,还藏有不少各地民间印刻的木版年画,除了前面提到的滩头年画,还涵盖了朱仙镇、杨家埠、杨柳青、武强、桃花坞等多个地域,收集年画的产地之广,能见出颇费了一番心思,实物现均存于上海鲁迅纪念馆。关于年画,鲁迅虽然在文字中说得不多,但有关年画的来历,当时的现状,旧年画的内容,年画的传统印制法、构图方法,以及如何借鉴和批判的问题,他都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

其实鲁迅收集年画、做研究,并非出于赏玩或猎奇等余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社会上的青年画家有一种崇洋的偏向,故而鲁迅提出要向民族、民间好的传统艺术学习。1934年,鲁迅给姚克的一封信中,他表示:“来信谓好的插画,比一张油画之力为大,这是极对的。但中国青年画家,却极少有人注意于此……” 1935年,他在给李桦的信中又回答了“如何创作出更好的版画”:“所以我的意思是,是以为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

鲁迅的这些珍重教言,也是他一生对民间年画收集的结晶。

(原标题:年画中的历史与民俗风情 春从画里归)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彦晶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