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无定河之歌

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古称“生水”“朔水”“奢延水”,从距今5万年前的“河套人”开始,远古人类沿河而居,在这里孕育出萨拉乌苏文化,一代代早期的无定河人背靠滔滔河水,见证着塞上江南的繁荣,见证着宥州古城记录下早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文化和辉煌。唐五代以来,因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得名无定河。无定河全长491公里,其中流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约90公里,并在巴图湾转向东流,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

无定河流域可供追溯的历史源远流长

因河而名,因河而兴。近百年来,浩浩平湖见证着两岸人民的世纪变迁,青青杨柳诉说着无定河人的绿色情结,记录着两河儿女的小康征程,一幕幕往事,一张张笑脸,共同谱写着百年无定河的时代之歌。

横断大漠出平湖

无定河内蒙古段的系统治理最早始于1924年,是年,陕北军阀井岳秀买下位于无定河中游的今无定河镇巴图湾村红洋畔,用3年时间,徙靖边、横山两地贫民,迁民开地,开渠引水。一时一地的治理虽然小有成绩,但对比全流域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无定河的治理。1958年,无定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巴图湾水库完成前期勘验工作,正式动工。在缺乏大型机械的年代,不少周边村民主动出工出力,用最原始的手提肩扛为水库建设添砖加瓦,在全旗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支持和帮助下,1959年夏即告投用。

从水利灌溉到一体多元,巴图湾水库这颗塞上明珠正越发璀璨

这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水产养殖、生态利用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所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在上世纪50年代前,农田灌溉基本靠撑杆、辘轱从小土井提水,即使是河道沿线,在没有更大水利工程之前,水浇地面积也十分有限。水库建成后,首先是水浇地面积的直线上升,带动了新一轮的农业产能升级,其次是水库“大旱之年见丰收”的能力,不仅给当地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在完成经验累积后,在更多村民的呼唤声中,1960年代,张冯畔——谷家湾工程等工程先后投入使用,这些水利工程的投用,直接带动了无定河两岸传统农业的飞速发展,以无定河——纳林河为轴的区域也一跃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

千载轮回,重见碧波润万顷;沧海桑田,横断大漠出平湖。在一座座水利工程的共同作用下,善变的无定河终于重新安静下来,如今的两岸居民,重又回到古早的年代,吸吮着母亲河的乳汁,于大漠之上卧看杨柳青青江水平。

杨柳青青江水平

百年无定河治理之路,同样也是一场百年毛乌素生态之争。一部毛乌素的绿色史诗,同样也是一首无定河的清澈之歌。

史前和远古时代,无定河两岸周边曾是繁茂的森林草原地区,魏晋时期,沙柳遍地,19世纪中后期至民国时期,“移民实边”政策和掠夺式农垦致使这片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土壤沙化日趋严重。1978年底,国务院决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乌审旗被列入规划建设范围,全旗植树造林工作步入正轨,形式多样的造林活动,有效遏止了毛乌素沙地向南扩张的趋势。2017年,无定河镇为镇域内的无定河和纳林河指派了23位“河长”,除了行政河长,更侧重强调民间河长在日常河湖管控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2019年,无定河镇进一步提升全镇河湖管控水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立无定河镇“河小二”志愿服务队,沿河居住的党员全部纳入“河小二”队伍,结合鄂尔多斯市人居环境百日整治攻坚战,重点在“河湖清四乱”上下功夫,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贡献无定河力量。

毛乌素沙地“人进沙退”历史转变的背后,是几代无定河人战天斗地的付出

“内蒙古干部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到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点赞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如今沿着无定河逡巡而下,一草一木无不诉说着生态治理的艰辛,从殷玉珍到盛万忠,从纳林河林场到沙地柏保护区,从素湍绿潭到飞鸟天堂,一静一动间,诠释着的是无定河人生态治理的决心。

百年轮回,人进沙退,沧海桑田,青山渐变。毛乌素沙地治理的初见成效,刚好映衬着无定河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无定河在蒙语里被称为萨拉乌苏河,意为“黄色的河”,曾经的黄色,是因为河水裹挟着大量的泥沙,浑浊不堪,今天的黄色,则更像是无定河人在坚持走绿富同兴的生态崛起之路之后,正镀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色招牌。

滚滚洪潮向东流

逐水草而居,不仅是游牧民族的生存信条,同样也是华夏文化厚植的沃土。

盛夏时节,漫步在巴图湾水库下游的无定河村,稻田欣欣向荣,花池勃勃生机。这里是无定河镇田园综合体,也是全国六大田园综合体样板间之一。经过巴图湾水库的控制,河水在这里一改之前的奔腾呼啸,绿水人家,静水流深,独特的地形和水文条件赋予了这里发展河谷农业的契机,百年以来,河谷两岸的村民们在漠北塞上开垦出一片片北方地区罕见的稻田,共同见证着“塞外小江南”的百年变迁。

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梁小平萌生了投资开发无定河流域生态农业项目、种植有机水稻的念头,并创立了乌审旗无定河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1年过去,如今,梁小平旗下的“无定河大米”已经拥有超过4000亩的核心产区,主打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大米,在高端市场的售价达到30元/斤,在梁小平的周围,不少村民依照梁小平的思路,有模有样做起了自己的有机大米品牌。一时间,河谷两岸,稻花飘香。

河谷地区的河谷农业,最早催生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土壤

沿河居住的人们探索着“靠水吃水”的新路,久居沙漠深处的村民们同样也在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2014年,已经在毛乌素沙地拥有七万亩绿色王国的殷玉珍开始尝试在治理好的土地上种植西瓜、葡萄、桃子、马铃薯、小米等特色经济作物,并由此开端,开启了殷玉珍从“治沙英雄”向“致富能手”的华丽蜕变。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也是生命的颜色。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红星”时代开始,多年来,无定河镇一直以优质农产品闻名于世。进入新世纪,全镇23个品种10万亩生产基地获得国家有机认证,是鄂尔多斯市有机认证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获评中国有机产业发展示范镇。越来越多的“三品一标”优质商品,推动着无定河镇经济社会向好发展,也为后来人探索了一条践行绿色崛起的实践之路、创新之路、致富之路、圆梦之路。十三五期间,无定河镇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发展蔬菜种植1万亩,农牧业机械化率达85%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6亿斤,“一粮独大”的种植结构得到改变,以绿色健康为根本的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现代化设施的加入赋予了绿色农业最强的底气

从竭泽而渔到生态共生,从坐吃山空到有机共融,从杀鸡取卵到和谐共存,百年变迁今又看,却是绿水青山带笑颜。当绿富同兴成为一种习惯,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一种共识,这条从远古流经岁月的长河,正用崭新的生机,流向下一个远方和未来。(通讯员:李赟 王琪)

[责任编辑:孙丽荣]